【非凡十年】基诺山乡小普希村:从贫穷落后到欣欣向荣的蜕变

  

  在西双版纳州的大山深处,有着全国唯一的基诺族山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基诺山乡同全国一道启动了精准扶贫工作,十年间,基诺族群众乘着党和国家党各项好政策的东风,将传统文化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全族群众一同脱下了贫困帽,大步迈向富裕开放的新生活。

  在基诺山小普希村,景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诺族传统织锦技艺传承人木丹丹,正带着一群小朋友,体验基诺族传统的植物扎染、线染和织锦——“砍刀布”。

  

  

  

  

  木丹丹说,过去村民很穷,织布就是为了有件衣服穿,或者换一点微薄的收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基诺山乡积贫积弱的状况,一点一点发生了改变。2013年云南省重点实施“3121”工程,把基诺山乡作为示范点重点帮扶;2015年基诺山乡同全国一道启动了精准扶贫工作;2019年基诺族实现了整族脱贫,是云南率先脱贫的直过民族之一。木丹丹所在的小普希村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木丹丹:“这十年间,我们住上了新房、喝上了放心水,铺上了路,生态茶的价格也越来越好。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卖茶,我们家今年春茶卖到了广州、上海、浙江,今年我们的菜叶卖了 9万块 。”

  

  

  2016年部门投入4.15万元为小普希村新建1.6公里村里生产道路,并对3.5公里道路进行了维修。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3公里的进村道路。随着西双版纳路网结构的完善、交通的发展,曾经闭塞的村寨,有了走出去的条件。当地生产的橡胶、蜂蜜、茶叶、水果等优质农特产品源源不断的走向全国各地市场。

  

  

  经济富足后,过去疲于生计的基诺族群众,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的富足,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木丹丹说,这几年,她有更多的时间专心研究织布,去研究怎么把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事业,还收了很多徒弟,带着村民一起做。

  近年来,在各级的领导和支持下,美丽神秘的基诺山乡发掘了一批包括基诺大鼓舞、民间歌曲、传统织锦技艺在内的多项基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人。“基诺”这个词不仅走出了大山,更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原本就拥有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的小普希村顺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小普希家家户户种上花草、房顶装饰上传统房屋的茅草、墙壁上绘满五彩缤纷的彩绘,成了民族文化浓郁、美丽宜居的村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木丹丹向记者介绍,这几年她尝试着制作了一些小饰品和民族服饰,没想到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游客们对基诺族传统技艺也很感兴趣,三年前她开始开设基诺丹青体验园,很多人专门来体验学习,2021年,她家的旅游收入约有15万。

  一来二去,慕名前来体验基诺族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在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和帮扶下,村里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小卖部。在小普希村,游客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基诺植物染色、基诺砍刀布、户外徒步穿越雨林、基诺族美食农家乐等体验式游玩项目。

  

  十年间,基诺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529.55元提高到2021年的14200元。真正做到了留住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了金山银山,留住基诺文化就是守住金饭碗。

  记者 胡瑞丽 李柏霖 报道

  原标题:《【非凡十年】基诺山乡小普希村:从贫穷落后到欣欣向荣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