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道德经》一(上)

  传承几千年的《道德经》,深邃难懂。但其实,大道至简。趣话《道德经》系列,将以另一个角度,有趣且简入简出的解读《道德经》。在这个过程中,趣话系列将遵循以下原则:

  1.本系列参照的版本以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为准。帛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早于《道德经》的其他版本,近古而存真。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2.《道德经》具有丰富性和包容性。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解读,各种解读丰富多彩。我们接纳自己解读的同时也要包容别人不同的解读。

  3.与时俱进,以现在物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能结合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文化才能随历史的长河激流勇进,否则就只能随波逐流。

  4.文字只是真理的指路牌,真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体验处。蜂蜜不代表蜂蜜,知道蜂蜜不代表品尝过蜂蜜。切记,品尝蜂蜜比记住蜂蜜两个字更重要。

  5.任何所谓的道理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指导且修正我们人生道路的话,那就让我们忘掉这些道理吧。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什么?在趣话道德经系列我们不能给出“道”的明确定义。我们能告诉你什么是“道”,但是不会回答“道”是什么?个中原因我们会在后文讲到。

  蛇身人首像“道”字中,辶是蛇身,首是人头,“道”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在东西方文化中,人类起源都不约而同地突出蛇,我们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西方的亚当夏娃受蛇的诱惑。

  想象一下两个人首蛇身相互交缠的形象恰恰跟DNA双螺旋结构极其相似。同时汉字的“玄”也是这个形象。

  DNA双螺旋结构说到“道”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会想到“天道”,想到天和地。天和地是属于道的。那天和地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回到2500年前看看人类是怎么样看待天和地的?

  2500年前(这个时间大约正是老子《道德经》成书的时间)的古希腊有一位对数字极度热爱的人,他叫毕达哥拉斯。对,就是那个发明了勾股定理的家伙。当时的人们根据观察都认为“天圆地方”。热衷于数字的他认为,世间万物要么是完美的几何图形,要么是由和谐无比的数字组成,圆形很完美,所以地球是圆的。他的弟子很惊讶:地球是圆的,这个太可怕了。如果我们一直走一直走岂不是会掉下去。太恐怖了。毕达哥拉斯死后100年,亚里士多德站起来重新宣布地球是圆的。纵使亚里士多德拿出了很多证据,但是人们还是不相信地球怎么是圆的。如果这样的话有个问题确实难以解决:如果地球真是圆形,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会走着走着就脚朝上头朝下地掉下去呢?这个真是太奇怪了。

  读到这,你是不是很怀疑古代人的智商,怎么傻到这个地步呢。其实不然,事实上人类在近5000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智商并没有提升多少。我们现代人之所以看起来懂得多一点,完全是知识积累和教育水平提高的结果。

  于是这个掉下去的问题一直困扰了人类两千多年。直到牛顿横空出世,他的万有引力定律才把人类的这个困扰一扫而空。

  地心说公元90年—168年(大约中国东汉时期),诞生了一位古天文学的教父级人物,他是第一个正确预测日食,月食的天文学家,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人类看来是有着近乎上帝的能力。而且在他死后整整15个世纪,也就是1500年间,天文学所有标准教材都在教授他的理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克罗迪斯.托勒密。他的主要思想是:球型的地球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这就是地心说。托勒密否定了地球自转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地球自转的话,我向上抛起一块石头之后,我随地球自转走了,那石头就飞到我身后拜拜了,而现在我向上抛起一个石头,这个石头总是准确无误的又落回我的手里,所以说地球不是自转的。这个问题直到托勒密死后1500年,才有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解决掉。

  天才的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惯性的存在。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惯性系,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参与了地球的运动。所以地球是自转的,在地球上向上抛一个物体总是落回到手中是因为惯性的存在。

  再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不仅自转而且还围绕着地球公转,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物理学由地心说发展到了日心说。

  著名的暗淡蓝点图片,太阳系的全家福再后来,由于观察工具的日新月异,科学家们发现,宇宙太大了,太阳所在的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的沧海一粟而已。

  伟大的牛顿把物理学发展到了极致。他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完美的解决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用到宇宙间庞大的天体之中也准确无误。

  但到后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对引力的新的见解,他认为引力是空间扭曲所产生的,大质量的物体让周围的空间产生了扭曲,其他物体顺着扭曲的空间自然而然的运动就好像引力一样。这与牛顿关于引力的观点截然不同。

  广义相对论对空间与引力的解释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认为世界是连续的。但是量子物理学的出现,发现了世界并非是连续的。我们从A点到C点可能不经过其中的B点。因为在微观世界,量子像一个个能量包一样,不是连续的,就像楼梯一样,有第一阶,第二阶,却没有第1.5阶一样。也就是说,在微观的量子世界中,这个世界不是连续的。

  在人类漫长岁月中,关于天地是什么样子的?各时期的伟大科学家们都有不同的解释。随着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对于天地的认知总是在发展与变化当中。

  目前物理学的图像宇宙中的天和地岿然不动,日月星辰既然不改,各种规律与变化深藏其中,决定着宇宙的运行,清晰而又准确。这些都属于“道”。对“道”的观察与认知产生了“可道”的主观理解。所谓“可道”就是用思维来描述观察到时客观主题体(道)。其中的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相对论,量子等等这些就属于人类主观的“可道”的范畴。所有这些主观的解释随着认知与科技的进步又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当中。

  影响了人类1500年的地心说不是宇宙的最终解释,日心说也不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会是宇宙的最终解释吗?也许未必。也许这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魅力所在。这魅力正体现在无常变化当中。无常变化正是宇宙最深刻的规律。

  在此,我们仅仅以物理学发展的角度来阐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物理学的规律肯定属于道的范畴,但是道不仅仅包含物理学的规律,道的包含性更加丰富。(未完待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