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这世上,有些子女是来报恩的,有些是来报仇的

  1

  《都挺好》继续追下去,主题从“重男轻女”变成了“尽孝”。

  苏家大儿子苏明哲,自认是长子,有责任和义务赡养父亲。虽然他正处于失业中,家里积蓄也不多,妻子也反对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接父亲来美国,但他仍然要硬扛下这个担子。

  与其说是愚孝,不如说是出于报恩的心态。

  他心里何尝不郁闷、不焦虑?但是,他也知道父母为了让他出国留学,付出很多,他亏欠这个家很多,现在,是时候进行补偿了。

  舍得一身剐,尽父余生欢。这种报恩式的尽孝法,他承接得快乐吗?看他两道紧锁的眉头就知道了。

  另一厢,苏父在电话里颐指气使,要求大儿子从美国飞回来亲自帮他办签证,同样是基于“从前放债,如今收息”的心态。知道大儿子心有愧疚,所以逼得理直气壮。

  你倒是让他命令苏明玉看看?且不说会被苏明玉怼个哑口无言,借他十个胆,他也不敢说出口。

  为啥?他自觉亏欠这个女儿呗。

  2

  苏明玉这样的女儿,她就是来报仇的。

  从前你们不把我当苏家一份子看,亲口承诺不需要我这个女儿来养老,如今怎么不把这口气争到底呢?

  大把的钱掏出去,她不会心疼,反而觉得痛快。千金散尽,挣回一口气,替少女时代的自己撑足了腰杆,爽!

  所以她语带嘲讽地教育父亲,毫无情面地奚落二哥,对二嫂的热情款待横眉冷对,对大哥的指责不卑不亢地一一驳回。拽得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因为她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逆袭者,她本可以撒手不管,现在却事事先出头。从前家人这么亏待她,如今她却不计前嫌。不错了,情与理全在她这边。

  但是,如此快意恩仇的尽孝法,她也同样不快乐。因为她针对的那些人,毕竟是与她流着同一血脉的亲父兄。快意只是一时的爽,情感上的牵绊是永远的痛。

  一个心里有恨无法放下的人,是不会快乐的。那些隐痛与旧伤疤,会潜伏在她的记忆黑洞里,阻碍她身上爱与温暖的能量流动。她只有填埋好自己心里的大洞,才能更好地去爱人和被人爱。

  前两集中她对这个家的付出,当中看不到爱,纯粹是尽义务。

  3

  苏明成呢,他是在母亲的偏爱中长大的。他的尽孝,说到底也是报恩式的。他从这个家搜刮了太多好处,他要是不肯尽孝,都怕被雷劈。所以他尽管因为父亲的“作妖”满腹怨言,倒也不敢正面杠。

  苏父也是个人精,他早就看这个啃老的二儿子不顺眼。只不过从前碍于老婆的气场,不敢对他使脸色。如今住在他们家,不久之后又要出国了,不用看二儿子脸色过日子,就可着劲儿作,也算是变相地替从前的自己出一口气。

  我觉得他的“难伺候”,大半是出于这个二儿子尽孝尽得太不真诚,场面话说得非常好听,背地里恨不得他早走了干净。苏父的内心OS是:别当老子不知道,老子偏不让你称心。

  所以苏明成这孝道,也尽得万分痛苦。

  4

  朱光潜老人在他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里,有一章节叫“情与理”,其中就谈到了“孝道”的问题。

  他把孝分为两类,一类是子女发自内心地因为爱父母去尽孝,他将这归于问心的道德,属“情”的范畴。

  还有一类,是子女把尽孝当成一种应尽的义务,或者是一种报偿,这就是问理的道德,属“理”的范畴。

  若要以此来归类,苏家三个子女,尽的都是“理孝”。

  但是朱老又说了:如果把孝看作一种义务,礼至情不至,则孝的意义丧失。

  我觉得天下父母都渴望子女能尽有爱的孝道,而并非只是有理的孝道。但很多父母事实上只享受到了有理的孝道,没条件享受有爱的孝道。

  无他法,亲情这东西,就像种豆,但不一定得豆。人性里有太多迂回、太多叵测,人的境遇也有太多变数,是很难做到理想化的。

  5

  那么,理想化的家庭伦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朱老在书里写:从理性方面来讲,做父母的,对子女不能居功。做子女的,对父母不便言孝。

  他引用了胡适之《答汪长禄书》里写的一段话:这个孩子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生一个儿子,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也替社会种下了祸根,教养他只为减轻罪过,这算是恩典吗?

  胡适之书读得多,故想的到这一层(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我估计世上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这么想。

  细想来,无论做父母或是做子女,要掌握好这其中的分寸感,还是蛮难的。

  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够尽心尽力,子女会有怨言,觉得父母不够爱他(她)。如若父母全身心为子女付出,他日又会对自己的付出心生执念,转而向子女要求更多的回报。

  很容易形成死循环。

  要让子女对父母做到尽孝而不言孝,也很难。

  经常听到为人子女的逢人就自夸:

  我已经够孝顺了,自己没舍得换车,给爸妈换了房。

  我自己的保险还没买,给爸妈先买了保险。

  我爸妈从不带我出门,我工作第一年,就带爸妈去国外旅游了一趟,难道做得还不够吗?

  朱老说了,真孝并不是报酬,不是借息还债,孝只是一种爱。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台湾硬核女作家龙应台。她在母亲失智后,坚持每隔两周回乡下看父母。因为给母亲请了保姆照顾,她自觉是尽孝了。但那只是”理孝“。

  直到她自己步入65“高龄”后,开始意识到此生能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已经无多,而她奔波的大半生里,并没有好好地陪过母亲,再不行动,只恐亲不待。

  于是,她干脆打包了自己的家,搬到了南部乡下,日夜陪在母亲身边,用轮椅推着她出游,亲自给她洗澡,给她买好看的衣裳,还给她涂指甲油和口红。尽孝到这个地步,就是朱老口中问心的道德,是“情”的范畴了。

  6

  为人父母,晚年被儿女如何尽孝,其实是由他们的人格决定的。

  能让子女敬爱的父母,得到“爱的赡养”的机会比较多。反之,不受子女尊敬的父母,能得到“理的赡养”就已经算不错了。

  像《都挺好》这部剧里的父母,很明显,是不被子女敬爱的。

  如果说这部电视剧有什么教育意义,我觉得它在亲情方面敲响了好几记警钟。

  其一:为人父母,切不可倾其所有、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无论经济还是生活,都要留点余裕给自己,要有自己的生活,葆有自己的尊严。不要把自己的付出施压给子女,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敬爱你们,而不是单纯的感激。

  其二:作为男权社会既得利益者的儿子们,如果此刻正在享受父母的偏爱,不要认为那是你应得的。那不过是父母在你身上放的贷,总有一天要连本带利收回来的。所以,应该学着从温水中跳出来了。

  其三: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儿们,不要把人生所有的难题都推给原生家庭。在你成人后,你还有自我成长的机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认知的局限,拓宽自己认知的疆域,然后,试着放下恨意。

  就像苏明玉在剧里头说的: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放下了恨,也等于放过了自己,就能够学会以平等心看待世间的爱,也容易快乐起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