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词人苏轼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的作品,当时因为苏轼和王安石等变法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做官,被调任密州时喝酒上月,想起和弟弟长时间没有相聚,有感而发,创作的此作品。

  明月是代表团圆的意思,苏轼本想着能够调任到一个和弟弟苏辙离得比较近的地方,但是事与愿违,苏轼被调任密州,并没能和自己的弟弟苏辙相聚,而让分开已七年有余,苏轼接着明月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

  明月几时有

  苏轼和自己的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本以为在调任时,可以将自己调任到一个和苏辙离得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兄弟二人就可以团聚了,但是苏轼最终被调任密州,还是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弟弟团聚。

  所以才有了明月几时有的发问。明月一直被我们当成团圆的意思。苏轼的这首词刚开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什么时候才能够和弟弟团聚?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原文当中,先写了时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中的子由就是指苏轼的弟弟苏辙。

  词作当中的“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两人年年都能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可以一起欣赏天空的月光。

  

  可以说苏轼也是一个厉害的预言家,他在高位之时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在被贬密州之后又一次写出了“高处不胜寒”这样的句子。

  结果当时的掌权者王安石也的确遭遇了“高处不胜寒”,最终变法失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