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政事的崇祯帝,却成为大明最后一任皇帝

  “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后人从这句话总结出,亡国之祸不在君,“诸臣误我啊”最终成为大明最后皇帝崇祯的金句并广为流传。

  崇祯帝是一个好学不倦勤奋好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

  

  作为皇帝,崇祯上台后励精图治,百废待兴。自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任皇帝)起,明朝已经有六代天子不再开设早朝,接见群臣,基本上所有的政事都是由内阁决策处理的,崇祯上位后恢复了这个传统并一直坚持下来。”

  

  可以说,明朝后期很少有这种勤政的皇帝了,所以崇祯在死前一天高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将大明灭亡都归为文官阶层。然而崇祯似乎并不知道,勤政和不该亡国没有因果联系。

  

  客观的讲,崇祯帝善于理政,却缺乏军事才能,加上对军事方面的瞎干预,最终还是亡国了。崇祯却在十三年中9换主帅,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其中还有不少名帅(小小编喜欢袁崇焕和其老师孙承宗),崇祯帝能做到知人善任,却不能做到用人不疑,实乃兵家大忌。

  

  明朝末期唯一能震慑住满清的袁崇焕,居然死在了崇祯的猜忌之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打得过清军)。皇太极从喜峰口攻入京城,兵部尚书卢象升引天雄军来救,却因为崇祯的猜忌,结果因为兵少被围,战死河北。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有了坐大的机会。无人可用的崇祯将诏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但崇祯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不止在外征战的武将,崇祯还杀了很多文臣。这在群臣的心里难免会产生芥蒂,君臣既已离心至此,崇祯无论如何勤政都再也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了。

  虽然崇祯帝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最终面临灭顶之灾。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