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烽火中走来——记鲐背老兵高常义

  1947年,16岁的小战士高常义,以瘦弱之躯行走在战火纷飞中。如今92岁的他,再一次回忆起自己艰苦奋斗的人生,每一处回忆都书写了最珍贵的烽火回忆。

  “战争的岁月磨砺了我,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变命运。”1931年,高常义出生在山东省胶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没有文化。他从12岁开始参加抗日儿童团,1947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他的家乡驻扎,打土豪、分田地,共产党的到来让他家过上了好日子,这是高常义第一次感受到党的温情,也为他埋了一颗忠心于党的种子。

  1947年,高常义毅然参军,那一年他只有16岁。“那时我母亲舍不得我去参军,可是作为一名受过共产党帮助的年轻人,为国效力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92岁的高常义眼神坚定地说。

  就这样,16岁的高常义被编入山东省胶东军区滨北军分区独立第一团,驻守在铁路胶州线,他被编入到卫生队当了卫生兵,后因其读过书,被派到山东军区青岛卫生学校参加培训,学习药物知识。

  1949年5月,高常义结业回到部队后,他作为卫生兵随军出行,那次是他参军后第一次上前线。在冲锋中,他表现特别勇敢,向敌军扔手榴弹,炸死炸伤几名敌人。炮火连天,尘土飞扬,被炮弹炸伤的伤员被及时抬到后方医院进行抢救,由于他在战斗和抢救伤员中表现突出,被授予三等功,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他暗下决心:“新旧社会两重天,党的恩情大于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要永远跟党走。”

  1951年冬,高常义随部队来到苏州,从苏州开赴朝鲜战场。部队驻扎在朝鲜龟城市郊外村边的一座山上,负责守卫龟城市一带的交通线,保障铁路火车、公路汽车运输线路畅通,维修被炸毁的铁路、公路和桥梁。当时,营房驻扎在山上的树林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不暴露目标,晚上不能点灯。冬天非常难熬,冬季气温均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战士们需要穿着衣服睡觉,一早醒来,衣服和鞋子都冻硬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20岁的高常义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在卫生队中竭尽所能帮助战士们解决健康问题。

  在跟随部队辗转的过程中,面对夜以继日的行军,高常义一路跟随部队前进着。期间,他带着伤痛行军赶路,即使发着高烧,也坚持在卫生队继续工作。

  1953年6月,高常义随部队回国。部队驻扎在河南省洛阳市,他担任部队七师卫生队卫生员,负责在药房发放药品。由于消炎药很少,青霉素紧缺,他学会了自己用蒸馏水配药。

  1957年7月,高常义转业来到四平市,被分配到四平铁路医院,担任药剂师,并在四平与市第十七中学教师王亚琴成了家。1971年至1973年间,他曾被派到非洲援外,参加坦赞铁路维修,他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直到1991年,高常义光荣退休。

  如今,高常义已步入鲐背之年,发白的头发从未阻挡他对祖国的热爱,他说,“我从军期间就是一名普通的军人,在家中我也教育我的孩子要做一个本分的人,踏踏实实地做事。”高常义的女儿女婿也非常孝顺,算上高常义老两口,一家五口都是党员。

  90多年来,高常义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也见证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说:“我由一个穷孩子走到现在,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份恩情我永生不忘!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用自己的所有力量回报祖国!”(全媒体记者 高鸿)

  编辑 | 王海霞

  主编 | 冯 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