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再起:米芾遗留在广德的砚台及其书法手迹之谜

  8月12日,安徽卫视在“第一时间”节目中播出了《范村家风传承久,君子遗泽今望存(四)》,在近6分钟的节目中,介绍了范仲淹及其后裔在广德的大概情况。

  该节目中一个情节:范氏一后裔向记者展示了一块范氏祖传砚台。这块砚台看上去貌不惊人,然而在砚台的底面却刻有“文明之象,垂世之珍”,并落款”元章”,一共十个字。就这十个字引起了地方史研究者、文物专家及书法界的注意,可谓风云再起,谜团重重。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块砚台的出自年代。古玩收藏及研究专家、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盛良君先生亲临广德范家,仔细查看了这块古砚台。他认为,该砚是宋代抄手砚,质地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所谓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盛良君先生强调,这块砚台是宋代砚应该无疑,是不是米芾亲刻真迹,还是别人将米芾的字迹刻上,都存在可能性。

  再谈这块古砚台上的字是不是米芾亲刻。砚台刻字落款“元章”,这个元章是不是就是米芾。广德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周大超先生认为,单凭落款,不能判断这里的元章就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号和他亲刻,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元章,要进一步考证。

  经多位书法家辨认,大多数人认为,从砚台的落款来看,是米芾字体无疑,但到底是米芾亲刻真迹,还是后人刻的寄托款,就很难考证了。

  那么,这块砚台是米芾亲刻可能性有没有?可能性大不大?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范仲淹次子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因其为民请命,清正廉洁,被称为“布衣宰相”。正因为范纯仁和米芾所生活的年代相同,所以,米芾送砚台给范纯仁,在时间空间上完全存在可能性。

  米芾与范纯仁有关联吗?元佑八年(1093年),米芾写信给宰相范纯仁,向他呈报雍丘县(河南雍丘)秋天“丰收”的事。信中也以基层父母官的身份,陈述为政亲民之道,好似一份地方工作报告字“岁丰无事”。这封信就是有名的米芾《岁丰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虽然米芾因这封信谎报岁丰而丢官,从《岁丰帖》物证的角度来看,可以充分证明米芾在政务上与范纯仁直接联系和交往。

  ▲米芾尺牍《岁丰帖》。纸本,行书,纵31.7厘米,横33厘米 (芾顿首再启 弊邑幸岁丰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者。然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於仁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倾听,徐与含灵共陶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

  米芾送砚台与范纯仁是书法家有关。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范仲淹、范纯仁是出色的政治家,可是因政治功绩的光环,人们而忽视了他们的书画艺术成就。但就书画来说,范仲淹及其四个儿子中的范纯粹、范纯仁,可谓书画名家。范纯仁书法“苏长公,能逼真”,单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致伯康君实尺牍》,就可以看出其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正因为范纯仁喜爱书法,米芾送给他不是其他之物,而是与书法有关的砚台,也是在情理之中。

  ▲范纯仁《致伯康君实尺牍》纸本,行书,纵31.5厘米,横37.7厘米,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八十一字

  砚台如今怎么会在广德?根据广德《范氏宗谱》(共十五卷,1925年续修,与现存安徽省档案馆同一版本)记载,广德范氏后裔就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后代。而这个祖传砚台不仅从侧面证明了广德范氏是范仲淹后裔,也证明了是范纯仁的遗物的可能性。

  范仲淹在广德后裔的一个家传古砚台,很难从历史资料方面来考证其刻字是不是米芾亲刻,所以从文物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知道它有没有价值或者具有多少价值,但从人文的角度来说,这块砚台不仅传承着“文正家风”的精神,也展示了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徐厚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