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九千岁”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你怎么看?

  在历史上“九千岁”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你怎么看?

  魏忠贤本来就是个市井无赖,没什么家世没什么文化,每天在市井上混口饭吃,没有正经的职业,到了22岁的时候仍然一事无成,就是个小混混。他有一次在大街上混进了听书的场子,说书的人说的是太监怎么从身份低微一点点往上爬,终究还是到了了皇帝的身边,从此权倾朝野的事儿。他回家之后想了想,自己已经二十多岁了,事业上不太可能有什么指望了,事业都没有啊,更别提娶妻生子了。他狠了狠心,自己阉割了自己,才进了皇宫。

  “九千岁”,也就是仅仅比皇帝“万岁”少“一千岁”。此称呼大致被认为是明朝明熹宗时督饷尚书黄运泰在迎接大宦官魏忠贤时的尊称。魏忠贤(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权倾朝野,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此人从小就游手好闲,不识字,只会一些粗浅的射术和马术,更是爱好赌博。据说他有个女儿,因还赌资就给卖掉了,老婆看不下去也给跑了。后来,他走投无路一咬牙,把自己给阉了,好不容易混进了皇宫。魏忠贤开始做太监的经历不必细表。值得一提的是,他遇到一个对他不错的太监——魏朝,后来好好的报答了这位太监大哥。怎么报答呢?抢了他的女人!就是客氏啊!

  后来,他的位置和权力一点点上升,其实就相当于皇帝了。他所到之处,官员都要跪拜迎接,这在当时绝对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啊。他不仅开始劝皇帝广纳美人,充实后宫,自己也非常奢侈的在宫外建了自己的王府,虽然失去了男人的权力,但是他也娶了不少姬妾陪伴自己。魏忠贤的这些做法,离亡国不远了。他实现了年少时候的愿望,权倾朝野,让更多人怕他。但是为此,他也失去了人最原始的东西。

  总而言之,树大招风,太高调了往往会被闪了腰。听着“九千岁”欢呼称颂而乐滋滋的魏忠贤,最后也是落得被弹劾流放,途中自杀的下场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