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迷茫的《春潮》,一次空洞的表达
“原生家庭的苦难”、“一家三代女人为何相互伤害”、“母爱的旗号”,在《春潮》正式网络放映前,我把预告片刷了一遍又一遍,里面的宣传词使我对它充满期待,是不是能再一次看见和《狗十三》一样将家庭与成长纠葛作出独特表达的佳作呢?但是看完《春潮》,我感觉极度失望甚至可惜,导演用不错的演员阵容、人物设定和故事框架,泼了一盆所谓“春潮”,浇灭我所有的期待。
![]()
“有人问女性三部曲的意义有哪些内在关联?犹如回答一天三餐每餐吃啥。”一日三餐是导演对《春潮》的概括。
粗看《春潮》,不同人物处境和性格的设置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纪明岚(金燕玲饰)的台词与人物设定非常吻合,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影子,有好几次都不知不觉带入到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但是这么一桌好菜,创作者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我们不妨作个剖析。
如果影片要呈现一个家庭内部矛盾,一般会专注于矛盾一点点积攒的过程,借助不同人物的碰撞呈现其中暗含的诸多侧面,像矛盾是如何埋下的、背后是否有不为人知的因素、人物复杂情感如何影响彼此关系等等。但是专注于单个矛盾很容易陷入题材的重复,或者叙事过于戏剧化脱离创作者表现现实的追求。
![]()
在《春潮》中,创作者显然不想完全局限于表现一个家庭某一时期的敏感,而是想通过三代人的多重身份,加上三观差异与情感经历,探讨更多议题。比如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思考,对母女关系的界定、对社会责任,还有私人记忆与现实的交错,甚至在关于公权力与媒体关系的对话中,会感觉到导演对一些不可言说的社会现状的批判。
我们可以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细节和设定中抽出许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太过杂乱无章,影片叙事完全无法支撑导演浓浓的表达欲望,缺乏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准确描述。结果就是一地鸡毛,到最后没有主次,什么都讲了,等于什么都没讲。
这直接导致过多线索延伸却无法合理收拢。比如郭建波情感经历的神秘,尤其是小女儿诞生其实是相当模糊的,也许导演是想通过模糊父亲乃至男性形象的处理,突出女性家庭身份认同的反抗,用“想象式”的回忆和女主生活物品(照片、信件、图书)等难以把握的细节,剥夺观众直接观察人物行为来思考的惯性,剩下或唯美或神秘的画面加上狂轰滥炸的高强度对话,然而这些信息量太少太少,没能真正引起观众情绪的发酵。
![]()
而且,片中给郭建波的记者身份留下许多篇幅,从与主编交涉想发社会报道,到主编在酒吧暗示权色交易,发展到最后居然直接“见家长”,仔细想想其实很不合理,况且单纯为了塑造人物的话占比太多,还总把主线情节打断。本来以为自杀事件会让郭建波和婆婆的社会身份的冲突会发生后续,再深化下内外身份的矛盾,结果也不了了之。影片中像这种蜻蜓点水般的线索还有很多,处理不好就沦为非常影响观感的鸡肋。
影片结尾,我们仔细回想女主究竟经历了什么,都很难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对观众的情绪积累其实是很重要的。因此,叙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情绪的缺失。这种缺失让本应成为反戏剧情绪爆点的窗前自言自语片段相当空洞无力,之前遗留的问题全都塞到近十分钟的自述,以一种相当书面化的口吻,像搞QA环节一样,把父亲形象、女儿诞生、情感经历、母亲作为全都回答一遍。实际效果只剩下答疑解惑,相当空洞匆忙,欠缺应有的爆发力。
《德州巴黎》虽然也把人物行为的种种疑惑集中在结尾对话长镜头中,但是影片有足够饱满的人物形象,有为了挽回失去情感的执着,有与儿子重新认识的努力,就等最后真相大白击溃观众最后的心理防线。如此对比两者,《春潮》的做法堪称本末倒置。
![]()
我能理解导演意图通过最无力的一面营造爆发感,让郭建波逃避与母亲的正面冲突,去刺痛原生家庭的阴影。然而这段自述情节确实缺少必要的铺垫,前一段还是郭建波和女儿在一起非常开心玩耍,后一段直接发生母亲半夜发病,画面一下从明亮的场景转到黑夜,很多信息量和情绪都来不及消化。包括后面在病房帮婆婆擦洗四肢,突出郭建波似有似无的关心,直接用形式化,表面的行为去解释人物情感的复杂性的做法,与影片的初衷相当矛盾。
![]()
简单来说影片一直努力用复杂的线索和形式,探讨复杂的议题。但事实上影片的内容又不足以完成如此虚无的命题,明明拍不出生活的复杂感,却还要强加故事线,出现像叔叔一样的脸谱化人物,甚至极端一点,把叔叔这条线拿掉都不太影响整部影片。加上影片蛮多重复的情节,叙事低效,信息量严重不足。
好几场纪明岚与众人交谈的片段很单一,基本都是和外人聊天开开心心,下一秒对家人就五雷轰顶,来凸显社会身份的成功与家庭身份的失败。对话内容也是回忆式的,反复用人物的回忆试图呈现“罗生门”一样的不同视角,结果用力过猛,让影片过于沉溺其中。
包括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恶劣和母亲的身份失职,导致生活闭环进一步加重代际疏离和无力的主干,也被各种碎片化的表达随意散落在影片角落。我个人认为,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必要细节不同于锦上添花的细节,前者是给人看的,如果刻意藏起来,容易过度抬高观众自己领悟发掘的门槛,特别是个人物件和空间这些原本需要影片给出一定解释或暗示的信息,显得非常深涩。
![]()
况且,这些细节的呈现也不太流畅自恰。单说千手观音被埋进土壤后又被挖出,花盆位置也移动好几次。受限于视角,加上搬动花盆的行为比较突兀,我一开始不仅没意会到“玉在冬天开出鲜花..……传递给崔英子这份美好和希望”,反而会疑惑玉佩的去向问题。也许有些观众会说没必要将一件事完整地呈现出前因后果,这道理没错,但是冲破了电影营造的基调,造成形式和内容上的割裂。
还有故事发生地长春这座城市也一直被暗示,结果也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地域特色,反而是对白一股台湾腔给人挺重的违和感,虽然片中有给出婆婆是年轻时南方来的信息,但潜藏的不少台湾元素仅仅沦为一种为了合理的补充。
最近一年,我对中国女性电影人或者关注女性题材的电影抱有蛮大的期待,因为在国内的话语体系内,确实需要和呼唤她们的存在。非常希望能看到抛弃只剩隐忍含蓄的中国文化语境和脸谱化的人物,真正聚焦国人心理,认真思考背后问题,而且有着更大受众的影片出现。
![]()
不管是阿美编剧的《地久天长》,还是《送我上青云》都可以看到女性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可惜在这些作品里面想探讨的话题非常多,局限在一些呈现形式,反而忽视电影扎实的叙事和人物塑造,《送我上青云》说生命存在的话题,《春潮》表达女性家庭伤痕的复杂,都不约而同出现用空洞解释虚无的问题,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抛开纯粹的女性话题,同类电影我会更赞赏《狗十三》和《血观音》这类戏剧性更强,也更能承载复杂议题的作品。
当然,现实远比电影来得魔幻,《春潮》里不知为何,“例假”二字居然是后期配上去的,格外突兀。不禁想到之前大陆版《想见你》的刻意删减和一些社会报道在类似地方做文章,引起微博一阵阵声讨。我们究竟在用遮羞布避讳什么?我不想过多揣测,只是在一部有意反映女性,揭开伤痛的电影中出现一块小“补丁”,未免过于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