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严格来说,沈巍不是在流浪。
他有正式单位、上海户口、社保福利齐全,病退待遇超过了99%的普通人。
他不去乞讨、没有取巧谋利,每一个视频里他侃侃而谈的背后是整整齐齐的分类废品。
他发须虽乱但不蓬头遮面,手指虽脏但修剪整齐。沈巍谈吐清晰、中气十足,牙齿齐整、喜欢素食,面容清瘦却没有病态,在风餐露宿的环境下沈巍甚至超过了很多依赖现代卫生设施的人。
比起被弃置于社会边缘的流浪,我更愿意称他为现代社会从事废品回收行业的“隐居者”。
大隐隐于市,不论是主动还是被迫,沈巍真正的身份定位是一个脱离利益关系网、跳出人情世故圈子、脱离体制诱惑与压力的“隐居者”。
关于沈巍前半生的遭遇,或许有一个解释的可能——“拾荒癖”。
很多人都有拾荒癖,这是源自于物质匮乏时代的思维习惯。台湾流浪作家三毛就有拾荒的癖好。她经常到处的捡垃圾,把自己捡到的东西放在家里当宝贝一样供着,而她的父母非常的不解,一个吃喝拉撒都不用愁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捡破烂。很多年老孤独的人也会把各自废品带到家里收集起来,引来子女和邻居的不满……
当然,比起这些单纯因为癖好而拾荒的人不同,审计出身的沈巍更加执着、专业、认真。因为哪怕一块橘子皮,他都知道会有谁收、换多少钱。
也许沈巍也曾和那些人一样,在他人的质疑和嫌弃下,想过要放弃。但是他没有,或许当他正犹豫着想在领导同事面前承认”错误”的时候,他想起自己读过的那句: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书本强化了他的执拗与坚持。“拾荒”不仅仅是一个癖好,在书本经典的加持下,成了沈巍在奔涌的物欲和消费主义狂潮中泰然自立的倚靠。
心为形役不自由——需要的越多、依赖越多、欲望越盛,越不自由。
在消费主义横流的年代“拾荒”代表着对于物质消费的反抗。
陶渊明要选择归隐种田,是因为土地的物产能让一个人从物质上脱离世俗的牵绊。同样清贫的沈巍也做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事情——身心自由的境界。世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堆,正是沈巍超脱于世的一亩良田。
当然,陶渊明能隐居,是因为他出身士族,家有良田。沈巍能长期露宿于街头而身心无恙,体制内的病退待遇是最坚实的保障。但着恰恰证明,与精神恍惚、被迫流浪的”“犀利哥”们不一样,沈巍的选择从始至终有一种信念在支撑。
他的话语里,没有抱怨、没有自夸、没有讥讽、没有激愤,有得是对世人的淡定旁观。所以,沈巍既不“流浪”,也非众星捧月的“大师”,他的真正定位是遗世而独立的“隐士”。
这或许是对“抖音流浪大师”这个标签最大的讽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