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不论怎么做,他都挽救不了明朝,有这4个原因
崇祯不论怎么做,他都挽救不了明朝,帝国大厦将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万历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别说是崇祯,就是朱元璋在世,他也爱莫能助。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且看我为你解答!

如果说将明朝亡国的罪责,都放在崇祯一个人身上,的确有些冤枉他了。比起明神宗朱翊钧的20多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的痴迷木工,崇祯皇帝是位非常勤于朝政的人,正是他的这种作为,人们似乎看到了中兴在即,为什么大明帝国就亡国了呢?
崇祯继位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冰河期,气温平均下降2度,寒冷的气候变化,造成了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粮食匮乏短缺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寒冷的气候又带来了干旱和洪涝,对百姓来说真的没法糊口,而对朝廷则是雪上加霜。偏偏在这个时候,瘟疫大就行肆虐着人们的生命,等到李自成攻进京城时,到处都是在瘟疫中死去的人们。

天灾断去了朝廷赋税来源,没有税收等于断了血脉,经济衰落到了低谷期。
朝政颓废有宦官当道,文官集体为难崇祯,地方豪强各自割据。崇祯一看不下手整治,恐怕真的很难发号施令。先把大太监魏忠贤一党斩尽杀绝,以正视听。有人说崇祯不该杀掉魏忠贤,大明灭亡就是没有了魏忠贤,才会出现这个结果。
这简直是胡说八道,别说一个魏忠贤,就是十个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此时的崇祯,穷的要后宫嫔妃变卖首饰补充国库,这简直是杯水车薪。他又发动文官集体捐款入股,来解决国库空虚的尴尬。
文官一听说捐款,鼻子都气歪了,心说皇上!你都好几个月没发饷了,还让我们把贪来的钱,拿出去救急!想想都犯错误!崇祯的决策引起了文官的强烈不满,因此他们抱成团与崇祯捉起了迷藏。

背道而驰,君臣离心离德,这样的政权真的让崇祯有苦难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袁崇焕。历来对这个人争议不休,但崇祯当初启用袁崇焕时,远接近迎满面春风,什么尚方宝剑军中主帅,满口应允。
袁崇焕也没辜负他的一片心意,率领三军在外奋勇抗敌。这时的崇祯被内忧外患,折磨的有点精神分裂。若说崇祯听信谗言,还不如说他猜忌心重,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认定了袁崇焕要造反!刚出征一年多的袁崇焕,竟然被崇祯给处死了!

他杀袁崇焕没有什么道理,损失的还是他自己。也让那些忠心为国将士们寒了心,像这样无道的皇上保他何用。
前面说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之时,苛捐杂税狂征暴敛,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高迎祥和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直逼京城而来。
崇祯忙于对付李自成的时候,他没忘了山海关外,还有满清大军正在虎视眈眈。崇祯这时还认为自己有百万大军,何惧只有三十万之众的李自成,等到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想用里应外合歼灭李自成于北京城下,回过头来在对抗满清的入侵。

计划真的不错,但没有变化快!李自成的军队杀到城下的时候,他仰仗的那几路大军,没来救驾北京城。临阵倒戈的倒戈,按兵不动的不动,就连他最信任的锦衣卫,此时也保持了沉默。
崇祯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用刘邦的一句话来说:“奈何?”
错综复杂的阶级争斗,没有了凝聚力,崇祯的失误是多方面的,主要还是“疑神疑鬼”,从他杀袁崇焕时起,军心不稳逐渐显露出来,各路将领都想保存实力,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明宗熹宗的不作为,给朝纲涣散滋生了土壤,宦官大臣跃跃欲试,都想切一块蛋糕给自己,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要追溯到朱棣时期,朱棣登基后,夺取了各地藩王的兵权。
只给封地和俸禄,供养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皇亲贵族们,除了吃喝玩乐以外,就是娶妻生子。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到了崇祯时期,接近八十万之多。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开销啊!供养他们需要钱,平定起义军需要钱,朝廷的官员需要开薪水,各地震灾需要钱。税收又收不上来钱,让崇祯“奈何?”

崇祯当时真没有什么办法,来挽救他的大明。百分六十来自于历史遗留的问题,百分之四十来是他自身的原因。他没有处理好朝中各方关系,用人不当是他最大的缺点,他没有走出封建帝王的怪圈,何谈挽救明朝!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