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氏道德经研读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居。
白话文
车轮是由三十根辐条固定到车毂之上的,有了车毂至车轴之间空虚的存在,才成就了车的作用;揉和黏土制成器皿,有了其中空的存在,才成就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和通气天眼建造窑室,有了门窗和气眼之内空的存在,才成就了窑室的作用。所以说,“实有”能以各种形式给人们提供便利,正是由于有“虚无”形态的存在,才会产生各自的作用。
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道路边际;纷繁悦耳的妙音会使人的听觉失灵听不到危险的声音;丰盛鲜美的饮食会使人的味觉受到伤害;纵情围猎会使人的内心受到血腥影响而变得狂暴;稀世罕见之物会使人增加贪婪的欲望,进而做出有害德行之事。因此得道的圣人在教化引导我们时,要我们注重内心的修为而不是眼前的诱惑,要我们摒弃虚华的物欲诱惑而注重内心的修为。
能认识了解他人的本质,是聪明的人;能认识明了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的明慧之人;能战胜别人的是有强大力量的人,能战胜自我弱点的才是真正的强者;能知道满足的人,是真正的富有的人;能顽强坚持向自己所定目标而力行不懈的人,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不离失其根本的人,才能够真正地长久不衰;即使身死也不会被人们所遗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者!
名利与生命相比较,哪一样更值得珍惜呢?生命与财物相比较,哪一样更为贵重呢?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较,哪一个弊病更大呢?过分偏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多蓄敛财富就必定会招致可悲的下场,所以说能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能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只有以这样的思想践行)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知道却从不自以为知道,就是最高尚的优点;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是最大的缺点。得道的圣人是没有祸患的,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祸患,所以才能没有祸患。那些垂头无力之人,是难以立起大志向的;那些步子迈得太大的人,也是难以远行的。
自以为自己最重要的人,反而得不到别人的重视;自持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辨真理;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建立不起功勋;自大自满的人,反而是不能长进的。
以道的视角来说明:就好像是吃了很多无用的食物,使身体长出多余的赘肉,反而会令他人心生厌恶,所以说有德明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