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粟裕仅被评为大将军衔?

  说到开国元勋之首的粟司令,很多人对他55年获得的官职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的军事成就如此优秀,解放战争中只有林总能与他竞争。为什么粟司令不能被选为大元帅?“军事成就理论”似乎很有道理。如果你仔细了解1955年十大元帅的实际评价标准,你会发现被授予粟将军衔并不是元帅军衔无法反驳的。一直有一种说法:粟司令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两次辞退总司令职位,一次辞退元帅军衔,是军事性格的典范。可以说两次都有一定的准确的历史时间依据,各自辞退了华中军区总司令职位和华东地区野战军总司令职位,这确实是粟总高洁傲岸最直接的主要表现,受到主席的高度重视。但“1955年积极交出元帅军衔”的说法,缺乏必要的客观事实支撑点,一般被认为是现任主席卫士长李银桥同志的记录,没有其他证明或证明。

  

  正常情况下,元帅的军衔不能轮到粟司令放弃。我们来看看评价大元帅的五个主要标准,看看为什么小米总是被选为将军。将被授予元帅军衔有五个关键标准,其中大部分必须达到或达到,至少四个必须达到。1955年评定的十大元帅都是这样的。但是小米指挥官达不到这个标准。首先,粟司令没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他想参加职业生涯初期建立红军的重要革命老区。虽然他在1927年参加了南昌造反,但当时只有基层人员。班长的职位真的不是造反的元勋,但十大元帅都符合这些条件,都是我们党最初造反的导师之一。

  

  第二,一定要担任红军副团长级别的职务,其实是副团长或者团政委。粟司令最大的时候,曾经担任过红七和红十军团的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的职务可以算是准队级别。真正意义上的副团长和团政委之间的距离真的很远,在这一点上是不一致的。换句话说,五种情况下的前两种情况已经被卡住了,即使后三种情况都达到了,也很难被选为大元帅。事实上,最后三个小米指挥官仍然没有达到他们所有的目标,所以我们继续往下看。第三条应当是抗日战争时期军事级别限制的规定。只有八路军师级或者新四军正军级领导干部,才能满足大元帅的要求。粟司令曾经是新四军第一师长,但是这个师是新四军的编制,相当于八路军的旅级党员干部。他和陈邈、徐海东都很不一样,所以还是不符合评价大元帅的要求。从实际评分结果来看,陈邈和徐海东都是将军,粟司令很难比他们高一级。

  

  第四条规范是解放战争的职务规定,必须是野战军一级的实职长官。1948年,粟司令辞去了华野总司令的职务,但他仍然是华野的代理总司令和代表团政委,属于野战军的具体负责人。在此期间,陈先生在中野司令工作时,对华野的具体干涉非常少,粟司令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一个规范基本符合要求。最后一个规范是1955年必须担任中央军委委员会的职务。十大元帅都符合要求,粟通要到1956年才被评为国务委员,这是一个硬性指标,不一致。总的来说,五个评价大元帅的要求很明确,最多一个粟司令符合要求,自然不能获得元帅的军衔。对于现任主席想破格提拔他,但粟司令辞退了大元帅的谣言,很可能更多的是对她军事成就的奖励。从民间爱好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历史故事,至少是缺乏扎实的依据。毕竟容易下达的司令太喜欢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