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疼爱的大将,远离战场16年,为何被授予大将军衔?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徐海东是我遇到的共产党的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无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除了贺龙之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这是一个美国记者对徐海东的评价。徐海东因身体原因长期远离战场,最后却被授予大将军衔,多少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纵观徐海东人生历程,授予大将军衔也是实至名归,接下将来咱们一起分析一下。

  一,开始不一样的人生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造成民不聊生,出生在这样的时代的人,没有太多的人生追求,能够活命就已经足够幸运了。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出生于湖北黄陂县徐家桥村(现在属于大悟县)一个匠人家庭。家族靠着烧窑的手艺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到徐海东这一代已经延续到第六代了。

  如果按照常理推断,徐海东也会成为一个烧窑的手艺人。虽然烧窑的活又苦又累,但还是还能勉强糊口,这对于有32口的大家族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前11年徐海东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多大改变,从能干活开始,一直在窑上忙碌,这虽然是一种特别辛苦的工作,也不是没有一点益处。在长期艰苦劳作的过程中磨练成了坚不可摧的意志。

  人生的转变很快就会到来,1925年徐海东父亲的朋友来到家中做客,闲聊中看到身体健硕的徐海东特别喜欢,就笑着问徐海东想不想换一种活法。当徐海东听到这个问题以后一脸茫然,他不明白这世上还有其他活法。当父亲好友说出“闹革命。”三个字的时候,徐海冬第一反应是能不能吃饱饭,这时候在徐海东脑中,吃饭还是第一要务。徐海东的父亲虽然不知道“闹革命”意味着什么,但还是让徐海东换一种活法,去“闹革命”了。就这样徐海东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再也没有回过头。徐海东参加革命以后,出入与枪林弹雨之中,曾九次负重伤,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二,徐海东对革命的功绩

  时间来到1935年9月18日,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与刘志丹率领的红26、27军胜利会师,成为参加长征队伍中第一支到达陕西的部队。到了11月的时候,中央红军也胜利到达了陕北。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以后,红一方面军消耗巨大,物资匮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特地找来周总理一起商量如何解决物资的问题。经过周总理的调查发现,现在红一方面军家底不足一千,但是红一方面军要度过困难,至少需要3000大洋,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了这种情况。主席思来想去,想到了兵强马壮的25军。此时的25军确实兵强马壮,不仅人员齐整,物资还能很充足。

  想到这些,主席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准确说是一张借条,这张借条的内容如下:“海东同志,因部队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2500元,毛泽东”。很快这张借条被送到了徐海东的手上,看着手上这张借条,徐海东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自己做的有些不到位。

  随后徐海东立刻找到供给部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大洋?”供给部长回答道7000块,当时徐海东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留下2000块,用来应付日常开销,把其余的5000块立刻送到中央那里去,不仅如此,还派人把武器、弹药、服装等都给中央红军。后人主席多次称赞徐海东是雪中送炭,中央红军领导人一直铭记着徐海东和25军的帮助。

  三.远离战场,被授予大将军衔

  1939年在击溃日军一个大队后以后,一直在病榻和担架上度过;从此远离了战场,估计徐海东心中也满是遗憾。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主席亲自批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为仅居粟裕之后的第二大将!1969年3月31日,主席在“九大”名单中,仔细端详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徐海东的名字,很不高兴的说“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周总理看到这种情况,想方设法让徐海东参加了第二天的开幕式。第二天当徐海东被推入会场的时候,主席亲自向他挥手致意,霎时间掌声雷动。

  1970年3月徐海东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70岁,按照徐海东的身体状况,能够活到这个年龄,绝对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他伟大的妻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