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自己作死?一时招安一时围剿,迫使起义军反抗,自缢而亡

  剧照明崇祯朱由检公元前1664年,这个历经风霜的大明王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明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在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农民军压境之际,竟绝望地在紫禁城北侧的煤山上自缢而亡。

  当时的崇祯良将甚多,为什么打不过几万清军和农民起义呢?

  "己巳之变"——崇祯自断臂膀

  要探寻崇祯失败的原因,首先要先从己巳之变开始说起。

  剧照袁崇焕1629年,后金军主皇太极举兵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明朝大将袁崇焕听后,连忙领兵驻守。崇祯知晓后非常开心,下令奖赏袁崇焕,并让他统领各地展开支援。

  但没过多久,三屯营等地就被后金军攻破,其驻守将领赵率教等人也相继死亡。后金军已经直逼京城,明王朝危在旦夕之间,袁崇焕忙率领众兵和后金对战,他以一己之力杀伤后金军千余人,最终获得了胜利。

  但就在后金军退兵之后,袁崇焕却被崇祯治罪。崇祯认为袁崇焕故意放将清军入关,当时皇太极用"离间计"挑拨其君臣关系,和崇祯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曾有秘密约定。没过多久,崇祯就以通敌叛国之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崇祯虽然这场战争胜利了,但在众朝臣的心中,特别是武将的心中都留下来阴影,他们认为这样的君主不可信。同时对于崇祯而言,他杀袁崇焕相当于自断臂膀。在后来几十年的对明战争中再也没有能直面清军的将领了,这也为后来结局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1664年,明王朝走向了灭亡。

  按理说崇祯朝的良将甚多,打几万清军和农民军起义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为什么最终却灭亡了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崇祯帝刚愎自用、多疑猜忌的性格导致无人可用。第二则是崇祯帝在面对清军和农民起义时的政策摇摆。让我们分别来聊聊。

  崇祯帝的刚愎自用、多疑猜忌的性格导致无人可用

  崇祯在位期间,虽然励精图治、不宠幸美女、不观看歌舞,但国家却越治越乱。其原因是他在用人上刚用、多疑猜忌,在位17年内阁成员换了50个,最长的一个也没干过7年。这就导致在后期面对清军和农民军时无人可用,以至于最终失败。

  剧照崇祯朱由检和魏忠贤崇祯在幼年时期,因为亲眼目睹宦官当道、朝廷内部结党营私这种乌烟瘴气的现象,使得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而在机缘巧合之下,本无望帝位的少年竟然继承了大统。在初登皇位之时,魏忠贤连同他手下的武将,还企图控制崇祯。这让他更加不信任朝臣,特别是武将。

  崇祯曾因对大臣的不信任,诛杀了过多效忠皇室的大将。在《明史》中有涉及到他对大臣惩处的事件,例如:毕自肃自杀、王洽下狱、袁崇焕被诛等等。这些人当中最为凄惨的便是袁崇焕了。他为皇室戎马一生,最终落得凌迟的下场,真令人唏嘘。

  剧照袁崇焕实际上,正是因为崇祯的猜忌和滥杀大臣,使朝中各武将不信任他,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也是从那时起,众武将开始纷纷降清,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有连带性。就这样,崇祯帝身边渐渐地变得无将可用。这时候在面对清军和农民起义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除了崇祯帝性格原因之外,另一个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剧照崇祯朱由检政策摇摆,错失歼灭清军和农民起义的机会

  战争中最为忌讳的就是两头作战,分兵把守,只有集中火力全面对战才能提高战胜的几率,尤其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遗憾的是,崇祯在位期间一直都是两头作战,东北有后金,西北有农民起义,两者都是明朝的隐患,都需要彻底解决。

  然而因为朝廷内部这几年持续遇到自然灾害,朝中人力、财力、物力又大不如前。维持不了两线作战,因此,必须要有取舍,但是因为崇祯帝缺乏眼光和魄力,并且在对待清军和农民军时反复的政策摇摆,最终导致两者都失败。

  剧照崇祯朱由检在对待农民起义的政策上,崇祯一直都是摇摆不定。虽然朝廷内部主张"围剿"和主张"招安"的都大有人在,但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崇祯,一直没有自己明确对待的态度,或者说有自己的想法但却不坚定。这样只会导致战争失败。

  崇祯四年,洪承畴总督,极力绞杀农民军。当时陕西境内已经看不到大股农民军了。崇祯七年,陈奇瑜总督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主动出击,使得农民军几乎丧失了基本战斗力,

  在这些紧要关头,崇祯帝并没有给出乘胜追击的指令。这就失去了可以彻底消灭农民军的机会。

  剧照李自成同年李自成诈降,崇祯当时主张"招安",于是就信以为真,使得农民军趁机得以壮大。崇祯九年,因为高迎祥的死使农民军深受打击,纷纷前来投降。可这时崇祯却主张"围剿",并大肆屠杀农民,迫使他们造反。在这过程中,农民军也慢慢地壮大,以至于最后无法轻易绞杀。

  正是因为崇祯对农民军的一会是"招安"一会是"围剿",才导致农民军最终的反扑,明朝也在加速灭亡。在对待后金的问题上,崇祯也是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和议。

  剧照崇祯朱由检后金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东征西讨,到皇太极才有所稳定。这些年来的战争已经让皇太极很是疲惫,他有意与明朝议和。明朝如果同意,就可以腾出手来压制起义军,但因为当时的时代风气,文人是有强烈的排外心理的,与少数名著议和就意味着要遭受舆论和指责。崇祯既想议和又不敢议和。

  崇祯十五年,他通过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人接触,当时皇太极开出的条件并不苛刻,崇祯是打算接受的。但这个消息一传开,士大夫一族就纷纷上书,痛斥这种行为。崇祯动摇了,随后下令将陈新甲处死,明朝也再无议和的机会。

  剧照崇祯朱由检就后世而言,很容易看到对战清军和起义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崇祯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的态度导致的。本身明王朝是有机会将这些危机都化解的,但最终却走向了死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宦官把控朝政,崇祯从他那个"木匠"哥哥那里接手时,国家已经是一个乱摊子了。再加上崇祯虽然有治国之心,但却无治国之才。他过于急迫的治理国家,却做了一个又一个错误举措,最终致使这个国家走向灭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