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傅作义率领部下起义之后,他放走的2个高级将领是谁?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1948年,国共内战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共产党在取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三大胜利后,已经成功的战争的形势转向了朝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向。

  而在那个时候,很有国民党高级将领也审时度势,揭竿而起,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其中就有当时国民党在华北地区的最高将领傅作义将军。

  决定率部起义

  当时傅作义作为华北地区的最高指挥官,麾下共有约50万大军。蒋介石给他下了死命令,让他一定要死守北平,大有和共产党鱼死网破之势。 但是腹背受敌的傅作义在和共军对峙期间,除了占据人数上的优势,其他各方面都处于下风。

  共产党为了能够促成和平解放北平,通过其长女、地下共产党员傅冬菊等做傅的工作,随时注意和关心他的思想变化;同时发动进步人士开展了和平解放北平运动。不久,傅即派出他的正式代表崔载之携电台赴解放区与中共有关方面谈判。

  在各方的积极努力,傅作义终于同意迈出和平解放的关键一步,打算率部起义。不过蒋介石不愿轻易放手,接连派出国民党高官前往北平施压,并且带上了其亲笔书写的一封信,表达了对傅的器重,希望他可以积极应战,率部突围。

  不过他的种种举动都被傅作义拒绝了。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正式开始撤离北平,同日,他将带领的国民党军队带到城外,等候改编;1月31日,共产党正式举行入城仪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傅作义将军能够深明大义,不仅让北平城内的百姓免于战火侵扰,同时也保护了这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历史古都。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当时他手下的几员大将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两位将领出走

  当时傅作义的手下共有4个兵团,分别是由李文担任司令官的第4兵团,由石觉担任司令官的第9兵团,由孙兰峰担任司令官的第11兵团和由侯镜如担任司令官的第17兵团。以上三个兵团,除了孙兰峰是一直跟着傅作义打天下之外,其余三人均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并非完全臣服于傅作义。

  1949年1月,当傅作义在北平通电昭告天下宣布起义之时,他们的反映完全出乎了其意料。本以为心腹孙兰峰会鼎立支持他的决定,可是孙却不愿意追随傅作义进行起义,他随后趁乱逃到了绥远地区,后于1949年9月跟随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发动了起义。

  十七团司令侯镜如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其实他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潜伏在敌方阵营,在平津战役胜利后,他在国民党内部得以升迁,最终就任团部司令,后来他率部在福建等地起义,顺利完成了自己的潜伏的工作。

  剩下的两位李文和石觉他们非常反对起义,作为黄埔军校一期和三期的毕业生,两人一直非常推崇蒋介石的领导,可以说是对他忠心耿耿,但是知道两人也无力改变大局,为了避免成为共产党的俘虏,他们要求傅作义派飞机将他们送回南京。

  虽然并非同道中人,但依然共事多年,傅作义在考虑了他们的请求后,将他们两人送上了前往南京的飞机。 为了免于南京方面对他们的惩罚,他们公开发文和傅作义决裂,后两人跟随蒋介石一同前往台湾。 在面对这些足以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抉择时,他们都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若是傅作义将军不顾他们的个人愿望,一味的要求他们参加起义,结果可能不仅无法让他们两人臣服,同时还会增加起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傅作义将军选择成人之美,不仅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让他的两位老部下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同样终老台湾

  李文和傅作义决裂后,乘机返回南京,随即就向蒋介石汇报了当时的情况,后来,他被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团司令官。1949年12月,他向共产党投诚,被集中在解放军重庆教导总队和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班学习,并于1950年3月在重庆学习时乘隙摆脱中共监视,后往香港。

  在香港期间,他重新联系了已经在台湾的蒋介石等人,在获得同意后前往台湾,任国防部中将高参。退役后,任台湾糖业公司顾问,后于1977年在台湾病逝,享年72岁。

  石觉的经历也和他差不多,在回到南京后,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淞沪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后任上海防守司令。 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他节节败退,后率部退至舟山群岛,1950年,率领12万余人撤往台湾。

  到台湾后,他先后任台湾防卫总部副总司令兼北部防守区司令、南部防守区司令、第2军团司令等官职,并晋级为陆军二级上将。后在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等地任职,晚年积极推广太极拳运动,1986年去世,享年78岁。

  两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不改初衷,追随蒋介石的步伐前往台湾,并且在台湾地区继续担任要职。不知他们的父母妻儿是否跟随他们一同前往了台湾,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坚持,还是前往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他们留下来,也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也说不定,然而往事已矣,很难再下定论。

  在国共内战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将领,他们不仅武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文也能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当战争是不可避免时,他们勇于出击,发动千军万马。

  但更加不能遗忘的,是战争留下的鲜血、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和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也要永远记得先辈们英勇奉献,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