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来》,若是没有“剑”,不如改叫《理来》!
《剑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线铺的太长,局设的太大,大到作者自己都控制不住了。
《剑来》的特色是什么?无非是总管的酸文笔和讲道理。
酸文笔且不去说它,愿意看《剑来》的,对总管的文风应该心知肚明,完全能接受。
那重点就是讲道理了。很多小说也讲道理,比如猫腻,但有时候,但以此为主旨的,少之又少,所以剑来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了,因为他装逼的方式和别的小说都不一样。
但这种装X方式是有极限的,那就是作者能够把这些道理讲得清。然而这有多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剑来里的儒家,主角沿袭的是文圣的脉络,文圣主张性恶论,我们就当他是荀子的理论。那仅说荀子的理论,有几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能融会贯通完全弄懂的?而剑来里,可不是只有荀子这一个理论,牵扯到佛、道、儒乃至百家之言,这得多深厚的国学储备才能做得到?作者得收集多少资料才行?如果是一般的小说,像这样的部分,完全可以自说自话即可过去了,问题是剑来是一部主旨为讲道理的小说,讲道理是很重要的卖点,这就造成了,总管的学识跟不上的结果,跟不上,就意味着设局不够精妙,问答不够深刻,越看越难以接受,比如很多人质疑的问心局,既是如此。
除此之外,单从故事角度而言,总管铺的线也太多太长,前中期,这种草蛇灰线尚且不会影响到故事的推进,所以大家还能接受,但随着故事逐步收尾,各种伏笔需要填坑,于是问题就大发了。
剑来从剑气长城开始,整个故事被切割成了无数的碎片。
从视角而言,视角的切换极其的生硬且频繁,这时候落魄山众人尚且没分散,还算能接受,且剑气长城的守城战虽然写的不是很好看,总归剧情在推进。
但到了剑气长城破碎,陈平安死守半个长城的时候,故事彻底玩完。视角没有一刻不在轮转,从裴钱到朱敛,从米裕到周米粒,从宁姚到陆沉,从老秀才到刘羡阳,从陈平安再到老龙城,故事被各种支线切割成一片片碎片,几乎难以联系,而重要的主线剧情呢?不但支离破碎,而且描述极少,老龙城斗法有头无尾,白也被设局这里更是乱七八糟,明明那么简单的一段战斗,为了讲一个借剑,先让陆沉在那扯淡扯了半天,宁姚又在那讲了半天,然后老秀才又扯了半天,最后实际战斗呢?其实压根没多少内容,但总管就能用这么烂的一个战斗环节扯这么多的淡,读者看的能不觉得难受吗?
剑来的后半段,故事很多吗?其实压根就不多,主线很简单,就是蛮荒天下入侵浩然天下,结果呢?为了收支线,不得不大段大段的抛设定,还得重新搞新人物,比如白也,出场快退场也快的不行,然后还要继续埋支线,比如裴钱收徒弟,什么缝皮人等,结果为了这些支线,把整个主线给完全废掉了,水了那么多章,却没有多少铺垫了那么久的宝瓶州大战的描写,十分神奇。
总之剑来这本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属于越看越失望,越看越无聊的那种,希望总管以后能够改一改这个臭毛病,不要无脑设立支线了,为了记个人物,读者都快累死。
终是因为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的落差,让你看不下去了。
你期待从书上得到一些东西,比如说某些道理,某种感觉,或者是某个问题的答案,但关于这些东西,作者只是从他个人所了解、所吸收的信息中进行提炼再转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信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倒手,并且夹杂了很多的个人理解因素在里面,很有可能这已经不是你想要的了。
或许是作者在描述某些事情的时候,无意编辑的某个文字,抓住了你的眼球,引起了你的注意,让你想更深入的去了解这些事情,然后你去关注作者所描述的事情,结果发现作者所描述的并不是你想象中期待的那样,你的这份关注难以为继,所以会拒绝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你是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网文阅读者,你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有不少的现网文作者,其实当初都是如你一般觉得某个作者讲述的故事不行,讲得不好,不如自己来试试去讲述一个故事?如此这般类似的想法与经历,变成为而今的一个个网文从业者,所以现今的网文界才会诞生出如此多瑰丽多彩,脑洞新奇的作品。
三伏天气,我们会拒绝棉衣加身,严寒难耐,我们会选择抱团取暖;我们会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需求——这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呼吸一样的事;选择继续关注或是转身离开,其实你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