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高能!无人机飞防京西稻病虫害,这些新技术首次使用

  8月10日

  海淀区农业农村局

  在上庄镇西马坊村

  京西稻国家级农产品

  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基地

  举行了

  2022年无人机飞防京西稻病虫害

  启动仪式

  海淀区将无人机飞防与新型施药技术结合

  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结合

  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此次工作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进行飞防,并适量添加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将防治病虫害和提质增产相结合。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该防治方案还创新性地在药剂中混合螟蛾类害虫食诱剂,将成虫集中诱杀,很大程度上减少成虫产卵数量,将传统只灭幼虫,改为成虫和幼虫统一杀灭,可以说是虫害防治领域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极大提高了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

  今年,海淀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内绿色防控企业以及海淀的种植园区多方合作,集成了一批新型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技术,形成了一套绿色病虫害防治新体系。海淀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禾介绍说:“该体系包括螟蛾食诱剂、夜蛾食诱剂诱杀技术、害虫信息素协同农药增效技术、多种赤眼蜂混合释放技术,以及无人机撒施缓释颗粒剂防治玉米害虫等新型技术。这些新技术在海淀区甚至北京都是首次使用。”

  未来几天,玉米病虫害飞防工作也将如期开展。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向东介绍,此次海淀首次使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缓释颗粒剂与无人机撒施技术防治玉米病虫害。该技术适用于玉米喇叭口期,通过无人机将生物农药颗粒剂撒施滚落到玉米喇叭口中,从而能够极大地增加持效期,保护玉米在此时期不受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甜菜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危害。这一新型防治技术与传统化学农药喷雾相比,防效至少提高36%。

  与此同时,海淀区还将首次通过无人机在玉米田成对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增加了害虫的防治范围,常见的玉米害虫都将被赤眼蜂寄生,极大增加防治效果。

  “自2018年首次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以来,海淀区已连续四年利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向敬阳介绍:“智能植保无人机代替人工喷洒药物,不仅省时省力省人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推动了农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几年来的经验积累,海淀区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无人机飞防程序,并且每年都在对飞防工作进行创新。今后,我们还会将水果等其他作物都纳入到飞防范围内,增加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进海淀区农业的绿色发展,为稳产保供夯实科技基础!”

  记者 | 吴艳瑛

  编辑|刘盈

  审核|孙瑞霞 魏颖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