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精力充沛,楼下投诉不断,如何才能有效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

  暑假已经过半,神兽出笼高兴了多久,家长们也忧愁了多久。但忧愁的不只是家长,楼上孩子的精力充沛,楼下也深受其害。

  由于楼上小孩吵闹引起楼下投诉的事件屡见不鲜,不仅影响到邻里之间的关系,更有楼下会采用震楼器、共振音箱等进行报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同时,震楼器会产生很强的低频振动,引起楼板共振。不仅会影响到楼上住户,也可能会对其他的住户造成无辜的伤害,严重的还会造成楼房损坏,这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并不可取。

  造成“孩子噪音”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家庭教育

  孩子好动是他的天性,但是否会制造出噪音,跟父母的教育也息息相关。不少父母在面对楼下噪音投诉的问题时会选择推卸责任——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我不可能限制他吧。

  “孩子顽皮是天性”不应该成为楼上楼下噪音问题的“挡箭牌”,作为父母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主动采取解决措施,比如说订立一些规矩,让孩子走路时必须轻声,不能大声喧哗等。抑或是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和运动,避免孩子跑跳对邻里造成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板过薄

  家里长辈以前住的用实心砖、水泥的房子,很少这种噪音问题。根据国家现行的标准,楼板只需要做到10公分厚即为合格,不低于8公分即通过验收。为了减轻楼房结构内材料质量,在建筑施工时又大量采用了轻质砖,泡沫砖等材质,进一步弱化了建筑隔声性能。

  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18-2010》中规定,住宅分户楼板的撞击声隔声量要≤75dB,空气声隔声量要≤45dB才是符合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18-2010》

  现在的8-10公分厚的薄楼板,楼板撞击声性能只能做到85dB左右,空气声隔声量亦不达标,声音怎么会不传出来呢?

  那么,邻里之间因噪声引起的矛盾可以怎么处理呢?为了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2022年6月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生活噪音有明确的规定。

  邻里噪音问题的法律规定

  《新噪声法》第七十条规定,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劝阻、调解;劝阻、调解无效的,可以向负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指定的部门报告或者投诉,接到报告或者投诉的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违反本法规定,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或者有其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了维护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家居隔音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