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全军授衔,一位干部从未指挥过大战,为何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5年授衔,十大大将,个个战功赫赫,看看这些人的名字,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但是可以发现,有一个名字相对陌生,是谁呢?

  

  谭政

  那就是谭政,没有带过一天兵,没有打过一天仗,许世友才是上将军衔,王近山才是中将军衔,他为何能获得大将军衔呢?看看他的突出贡献就心服口服了。

  谭政,原名叫谭世铭,1906年出生于湖南湘乡,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先上学然后在当地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和毛主席前期的经历差不多。

  但是由于上学期间受《新青年》杂志的熏陶,他的思想已经不满足这辈子只做一个教书匠,身处乱世,躲进小楼不管窗外事绝不是一个有为青年应该做的。另外陈赓对他是有所影响的,陈赓是他谭家私塾时的同学,而且他还娶了陈赓的妹妹。

  《新青年》月刊杂志是由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立,初创时还叫《青年杂志》,后在1916年改版为《新青年》,曾经影响了一代人。

  1927年春天他辞职了,打算投笔从戎,但是与陈赓不同的是,他的革命不是靠枪杆子而是靠笔杆子。

  

  陈赓那会在武汉北伐军当营长,谭政跑到武汉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第4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二连任文书,后任营指导员办公室书记(大概就是现在的办公室主任)。

  9月份他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之后在井冈山入党,成为毛主席的秘书。

  从此,他在政工这条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驰骋,虽然他不带一兵一卒,但他的笔有时能抵十万大军。

  

  1928年开始,他正式步入部队政工战线,历任红12军,红22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他撰写了战时政治工作总结报告。他的报告对于部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非常有价值。

  长征胜利后,他在延安抗大学习,并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的文章《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见》,此文获得中央认可并转发全军。此后他就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1938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谭政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撰写了大量政治文章,对新四军、八路军及群众抗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政治工作虽然不像攻城拔寨的战将,功绩那么突出,但军队离开了政工工作就如同一盘散沙。

  解放战争中,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后任东野政治部主任,对东北解放、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做了大量的政治动员工作。

  

  1949年4月任四野政治部主任,随军南下,对解放武汉、广州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很多时候,政工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谭政曾讲过打仗就像一台汽车,除了发动机,也离不开油箱等其他零部件。

  抗日战争之所以能持久进行离不开政工的巨大作用,解放战争能够势如破竹,更离不开政治攻势。谭政作为我党政治工作的领导人,他的功劳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贡献巨大,是不可磨灭的。

  

  谭政当大将名至实归,大家都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