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病死后,公子扶苏手握30万大军,为何听从命令自杀?

  秦始皇在东巡途中忽然病逝,是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当时蒙毅远在会稽山为秦始皇的病情祷告,蒙恬和公子扶苏远在边疆修建万里长城。

  秦始皇的身边,只有胡亥、赵高和李斯等人。

  其中,秦始皇之所以只带胡亥一个子女出来,是因为胡亥极力要求的结果。

  

  胡亥作为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很得秦始皇的喜爱,他年幼调皮,并没有表现什么政治野心,也很让秦始皇放心。

  秦始皇最后的一个诏书中,希望公子扶苏回来主持自己的葬礼,并且要把玉玺交给公子扶苏,其意思不言而喻。

  即便是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但是公子扶苏仍旧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毕竟是老大。

  赵高是极具政治野心的,他平日和胡亥关系较好,还被秦始皇安排给胡亥当老师,因此想让胡亥取而代之。

  公子扶苏正直仁义,信奉儒家思想,必定不能容纳在朝堂兴风作浪、心思狠毒的赵高。

  而且赵高和支持公子扶苏的蒙毅、蒙恬曾有过节,他不能让蒙氏兄弟掌权。

  多年前,赵高犯罪,被交由蒙毅处置,蒙毅铁面无私、依法处置,判了赵高的死刑,蒙恬也未曾给赵高说情。

  

  后来秦始皇想起赵高的好处来,又赦免了他,但赵高睚眦必报,一直对蒙毅蒙恬怀恨在心。

  多年来,没有机会下手,他们兄弟二人又受秦始皇宠信,如今秦始皇死了,赵高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赵高劝说胡亥继承皇位时,胡亥刚开始并不答应,他认为:“父皇的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但是经不住帝位的诱惑,终究是决定和赵高合谋。

  而李斯作为丞相,原本对秦始皇很忠心,但是一想到公子扶苏可能会重用蒙毅,让自己不能大权在握,也同意了与赵高勾结。

  

  于是,三人伪造的遗诏被使者,送到了公子扶苏的手中。

  赵高派去的使者,必然是自己的亲信,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公子扶苏死掉。

  倘若公子扶苏没有选择自杀,他们也会将公子扶苏杀死或者囚禁。

  当时使者到时公子扶苏并没有准备,既不知道父皇已经去世,也不知道这是来赐死自己的诏书。

  因此,使者很有优势。

  让使者意想不到的是,公子扶苏听完了诏书的内容,竟然直接选择自杀。

  即便是蒙恬看出了不对劲,从旁劝阻他向秦始皇再问一下,公子扶苏也没有答应,直接自尽了。

  

  蒙恬并没有按照遗诏的要求自尽,被使者囚禁起来了,最后没有选择率30万大军反抗,只是服毒自尽。

  从会稽山归来的蒙毅,被胡亥关了起来,因为赵高的谗言,最终被赐死。

  为了防止其他兄弟姐妹造反,胡亥将他们都给杀死了,他自己在继承皇位后贪图享乐,也让赵高更有机会权倾朝野,最终胡亥这个傀儡皇帝也做不成了,被赵高逼着自尽了。

  其实,公子扶苏之所以心甘情愿的选择自尽,是有缘故的。

  秦始皇多年沉迷炼丹修道,因此有一批专门骗人的道士为了钱财而哄骗秦始皇。

  

  有两个方士担心天长日久,这事迟早要被秦始皇发现,便逃走了,一边逃还一边向旁人讲述秦始皇残暴的事情。

  秦始皇收到消息后,大动肝火,命令将这些方士全都抓起来,一共460多人,在审讯后,互相检举揭发了他人的骗局,最终秦始皇命令将他们统统活埋,这也就是“坑儒”。

  公子扶苏得知此事后,认为天下刚刚安宁,就这样对待百姓不妥,希望秦始皇能够从轻发落。

  秦始皇知道公子扶苏被儒家思想教育的太过于“仁弱”,难以接受法家的统治思想。

  为了让孩子能够有所成长,便将他派到了边疆,让他在蒙恬的身旁,看看刀口舔血的生活,了解下匈奴的残暴。

  若不是暴毙的突然,可能秦始皇还会把公子扶苏调回来继承大统。

  

  可是公子扶苏却只看到父亲愤怒的双眼,认为他这是厌恶自己,多年来,两人也没有及时沟通。

  这一次,赵高在诏书上旧事重提,直接指责公子扶苏不孝顺,因此公子扶苏才存了死志。

  他认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因此,公子扶苏虽然手中有30万大军,却没有丝毫想要反叛的念头,他不愿意让刚刚安定下来的大秦百姓,再受战乱之苦,也不想看秦朝的基业被摧毁,更不愿意违背父亲的遗愿。

  这样一个至仁至孝的人,就这样死掉了,真是令人哀叹。

  若是公子扶苏能够登基,用仁德治理天下,百姓就不会揭竿而起,可能秦朝就不至于只统一了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