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几千年经久不衰?
《道德经》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作,其文仅5162字,却字字珠玑,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其思想影响并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道德经》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圣经“。
《道德经》的由来
公元前518年,周朝的贵族率兵叛乱,虽然战争被镇压了,周王朝越来越衰败,整个国家满目疮痍,看到处处残破的景象心痛不已。老子在无奈之下,打算离开故土,出函谷关云游四方。老子在经过函谷关之时,守关的官员尹喜很崇拜老子,于是便邀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二人高谈阔论探讨十分尽兴,但是老子最后还是执意要走,尹喜希望在老子走之前,留下一些墨宝做纪念,于是老子就洋洋洒洒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道德经》。在这部书中,老子将人与自然的规律深入剖析,将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囊括其中,即大道,并最终将这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著作流传于人世间。
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正是2000多年前的老子所提出的,在他眼中,福与祸紧密相存,他们之间相互变换,彼此循环,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简单十几个字,却蕴含着人生大道理,人不会永远倒霉透顶,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正所谓福祸相依,我们能做的便是得意之时切莫狂妄自大,否则便会由福转祸;逆境之时,需要克服困难想办法,便会祸转化为福。
水,在人们眼中是最平凡的事物,但老子眼中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品行,他在《道德经》中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着万物却从不图任何名利和回报,它永远处于不起眼,不被人们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水真正做到了虚怀若谷厚德载物,人之所以有各种烦恼,实际上很多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有着豁达的胸襟和气度,能包容和理解,便会少很多烦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将人世间的万物归结于道,道又归结于自然,就是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言: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