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丨茅以升: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中国桥魂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灿

  航拍钱塘江大桥。记者 董旭明 摄

  在杭州老百姓心中,有一座桥地位十分特殊,它就是钱塘江大桥。

  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来到钱塘江大桥陈列馆,近距离探寻这座“英雄桥”背后的故事。作为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钢铁桥,钱塘江大桥至今仍然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使命;而负责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正是被誉为“中国桥魂”的茅以升。

  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生于1896年,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是坚定爱国、努力奋斗的一生。

  1916年,茅以升考取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1917年,他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桥梁专业,获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卡耐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毕业后,茅以升谢绝了国外好几家公司的重金聘请,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毅然回国。然而回国后的茅以升目睹的却是:中国的江河湖海上,都是外国人造的桥。

  茅以升在阅读。据新华社

  20世纪30年代,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贫乏的年代,他带领团队攻克80多个重大难题,成功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钱塘江大桥竣工不到3个月,杭州沦陷。为阻止日军进攻,茅以升亲手点燃了导火索,炸毁了这座饱含自己心血的大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今年“五一”期间,市民在钱塘江大桥陈列馆阅读茅以升生平故事。记者 李睿 通讯员 潘珊 摄

  茅以升最小的女儿茅玉麟曾站在钱塘江大桥的桥头,回忆父亲生前最后一次登桥的情景。

  “1987年,是父亲最后一次登桥。”茅玉麟潸然泪下,“那时父亲已经91岁了,眼睛不好,只能看到很近的东西,所以他一直抚摸着钱塘江大桥的栏杆,没有说话,只是望着远方。我想他心里肯定是非常激动的,或许他知道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登上钱塘江大桥……”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茅以升始终把入党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并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1987年10月,茅以升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入党之殷切愿望与日俱增。”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2019年,茅以升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了解更多>>茅以升:中国桥魂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