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帝皇称万岁,万岁一人之下称九千岁
编辑:小猫
撰写:小猫
整理:小猫
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基本都是中央集权制,简单说就是将所有的发号施令集结于一人,而这个人就是所谓的皇帝,或者帝皇,这类一人统治的制度在中国有着很长远的历史,自秦皇以来,到溥仪下台,横跨两千多年,而根深蒂固的制度却也有个别“偷懒”的人没有行使好自己的权利,辗转落入他人之手。这些人当中有昏庸者,有无才者,亦有畏惧者,更有那无知小儿被利用者,究竟有多少“偷懒”的人呢?一起来慢慢了解一番。
伟大如秦始皇一般,在其身死之后皇权落于自己的小儿子胡亥手中,而胡亥就是一个出了名的”偷懒“,首先他是一个懂律法,懂军事,懂政治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他的所有知识都是赵高教导,自然非常信任赵高,甚至胡亥能继承皇位也是赵高一手策划,而这样的结局便导致胡亥过分信任赵高,最终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事件的产生,或许赵高不能称为九千岁,应该是”百万岁“。为什么呢?他压根不把胡亥看在眼里呀。
汉朝占据江山后其制度相对安好,或许有了前车之鉴,几乎并没有太过分的人篡权夺政,但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却又不可不提,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因其局势动荡,战乱四起,无力平息,被曹操所控制,出演了一幕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事件,最后更是在其子曹丕的控制下被迫让出了皇位。尽管史书上对于刘协的评价并不低,但无奈生不逢时,而曹操的能力与野心是有目共睹的,能做到皇帝对其都无可奈何的,不是”九千岁“又是什么呢?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九千岁“,旧称皇帝为“万岁”,“九千岁”则为阿谀权臣之词,谓其仅次于天子。并非所有的”九千岁“都是宦官太监。或许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明朝年间,而主要以太监居多,所以才被定性为九千岁就是专指太监的称呼吧。
太平天囯爵位称谓之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爵职称谓》:“殿前统领转奏右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那么提到”九千岁“就一定不能少了这个词汇创始人的魏宗贤。
明朝末年,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纵观熹宗23年的政治生涯,给人的感觉就是”这货就是猪“,初上位之时,并非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他却对朝中的政治相当厌倦,甚至被人左右而言他,而目不识丁的魏忠贤说的话却实打实的招熹宗喜爱,导致朝中日益腐败,后来直接就专心做自己的”木工“去了。而天启皇帝对于木工是爱到了极致,可以说孜孜不倦,累年不厌。每次在拉线削墨时,魏忠贤之辈常来奏事。朱由校很厌烦,荒谬地说:"我已知道了,你们好自为之。"有了这句话就更让魏忠贤狂妄嚣张,据说
举朝阿谀顺指者但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
而魏忠贤还左顾右盼,不加理睬。所以魏忠贤也不能仅说是九千岁,而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岁“他在当时的威望,或许仅仅是因为他没坐在皇帝座位上而已。
说到明朝,有人戏称明朝为”猪明朝“一来是明朝皇帝都姓朱,二来则是因为明朝很多皇帝都把生活过成了猪样。
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命刘瑾执掌钟鼓司,但朱厚照是个喜欢”玩“的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刘瑾也是瞄中了这些加以诱导,而武宗还真喜欢上了刘瑾给安排的项目,后又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这样的人怎么做的皇帝?而刘瑾深受武宗喜爱,几乎朝政皆交于其手,百姓有言:武宗是坐着的皇帝,而刘瑾是站着的皇帝,要说刘瑾是九千岁,或许还低估了他呢。
而明朝并不是只有这两位混得好,但混得最好的肯定是这两位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每一个光鲜亮丽的大太监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在自己领域内专心奉献的“偷懒”皇帝。
有人觉得清朝时期的暗德海,李莲英也是位高权重之人,但我认为并不是,安德海最多只能算是比较有名的太监,还没等势力壮大起来,就因过分嚣张而被砍头,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好”太监。
而李莲英的为人也多是为主子分忧,确实是分忧,要知道“老佛爷”这个称号最初是从他嘴里喊出来的,喊的是谁呢,是慈禧太后,所以《还珠格格》的老佛爷并不是真的哦。而在慈禧去世后,李莲英便主动上交了慈禧赏赐的珍宝,肚子一人为慈禧守陵百日,按他的话来讲就是:世间再无懂我之人,我又何必浪迹于江湖。
所以我认为这两个人并非是“九千岁”。至于像和珅,或者北宋“六贼”之类的,也都不配,因为这些人背后的皇帝,都不算太昏庸,有的也只是一时疏忽而已,但这个疏忽却也是建立在众多清臣良相的尸骨上。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有哪些人是有资格被赋予“九千岁”这个帽子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