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盛家大房全家帮助淑兰和离,却不帮华兰脱离苦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淑兰和华兰都是盛家的女儿,两人同样是在夫家过得辛苦。
可是淑兰全家都愿意帮她和孙秀才和离,脱离苦海。
而对华兰却只是嘴上心疼,却不会助她和离呢?
淑兰和孙秀才淑兰是盛家大伯一脉的,盛家在宥阳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全家都是经商的。
所谓“士农工商”,在古代,商人地位是最低下的。
孙秀才12岁就中了秀才,在当时的盛家看来,孙秀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人家,以后也会有前途的。
盛家在宥阳之所以被官府看重,是因为盛弘的原因。
盛弘走的是科举的路子,又有勇毅候独女盛老太太撑着。
所以看在盛弘一脉的份上,宥阳官府也是要给盛家一家面子的。
大伯用自己的钱财帮盛弘在官路上越走越远,盛弘用自己的仕途帮盛家保驾护航。
所以大伯一家才没有嫌弃孙秀才家境贫寒,想要把淑兰嫁给孙秀才。
也是想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是希望孙秀才将来可以像盛弘一样,给他们带来助力。
哪知道孙秀才品行太差,留恋烟花柳巷之地。
孙秀才和他娘,明明因为淑兰的嫁妆才能过上好日子,却又踩低淑兰。
丈夫不疼,婆婆刁难。最后还要娶娼妓进门,盛家祖训不得与娼妓同处一室。
孙秀才一家便恼羞成怒,更加欺负淑兰,动辄打骂淑兰。
后来在明兰的劝说下,盛家合力帮助淑兰和离。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子嫁人后再回娘家是会给家族蒙羞的。
可是盛家大伯一家都不怕名声受损,也要帮淑兰脱离苦海。
淑兰还是很幸运的,有这样疼爱她的娘家做靠山。
2.华兰和袁家二郎
华兰与袁家定亲时,盛弘还只是扬州通判。
那时候华兰能嫁给袁家,也算是高攀了。
袁家其实也是看在王大娘子的娘家和盛老太太的份上才愿意娶华兰的。
盛弘大娘子是配享太庙的王老太师之女,老太太又是勇毅候独女,在京城和宫里都是说得上话的。
但是袁家到底还有有点瞧不起盛家的,从纳征那日只派了袁家大郎夫妇前来就可以看出。
而且袁家大郎还要顾二叔赢走华兰的聘雁给盛家难堪。
后来华兰嫁过去,袁家婆母也是对她多加刁难,三天两头地让她添堵。
华兰表面上是管家的,却不停地拿自己的嫁妆填补袁家的窟窿。
生了儿子,却被婆婆带走。
华兰在婆家的生活也是诸多委屈,多次回娘家哭诉。
王大娘子虽然也经常气得要娶袁家理论,但终究还是忍让得多。
但是盛家从来没有过要劝华兰和离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孙秀才家不如袁家
孙秀才不过是一个寒门子弟,虽然12岁就中了秀才,但是后来一直都没有中举人。
整日里留恋烟花柳巷,荒废了学业,以后也不可能在仕途上有什么前途。
盛家在孙秀才一家身上只会损失更多的钱财,却对盛家家族命运一点帮衬都没有。
而袁家却是伯爵人家,地位尊崇。
纵然华兰在夫家受委屈,但是在古代,家族荣辱都是靠姻亲关系的多。
有这样显赫的亲家,对盛家是绝对有好处的。
而且高嫁豪门,本就是要受委屈的。
所以盛家是不可能放弃袁家这样的姻亲的。
其次,孙秀才不如袁文绍
孙秀才对淑兰那是诸多不顺眼,一直都瞧不起淑兰。
整日里在外喝花酒,宁愿娶娼妓过门也不会怜惜淑兰。
淑兰在他眼中不过是摇钱树,只需要多和淑兰闹几次,盛家就会不断地送去钱财。
他对淑兰无半点情分而言。
但是华兰不一样,华兰婆婆只是比较偏心大郎夫妇。
而且伯爵府毕竟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也是很注重家族名声的。
平日里虽对华兰不好,倒也不会打骂华兰。
而且华兰夫君对华兰也还算是尊敬,袁文绍有时还是很体恤华兰的。
袁文绍本身也是在顾二叔手下办事,人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将来努力一点,也是有前途的。
大伯一家就算因为和孙秀才和离,丢了家族的面子,也不会影响到盛家的地位。
盛弘的岳家是王太师家,女婿家是伯爵府,儿子是翰林学士,圣眷正浓。
盛家的前途无限,凭着盛家的地位,在宥阳也没人会看不起大伯一家。
所以大伯一家有足够的底气,根本不用惧怕,还不如帮女儿脱离苦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