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成仙,佛家成佛,只是一组概念和境界,而你完全可以超越它
不论是道家的“成仙”,还是儒家的“三不朽”,还是佛家的“成佛”。
也不论是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是儒家的“明明德,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或者是佛家的“四禅八定,禅宗,密宗,唯识”……

这些都是从“方便”出发,用每一种方法“方便”于不同的人。有的人适合循序渐进,有的人适合从“神秘感”切入,有的人适合需要在身体层面有些变化,而有的人只想听最老实、最直接的话……

但往往我们把这种“方便”当成了追求的“对象”,期待这种“方便”带来的境界,期待这种“方便”能带来哪些神秘力量。
期待成仙、期待成佛,其实哪有什么仙、佛可成。
古圣先贤只是通过有个“成仙”、有个“成佛”,来让我们升起信心。

“仙佛”只是头脑逻辑的定义,是对“小我”而言,小我又是五官和念头的组合,根本没有“独立的实体性”。
从始至终其实只有“自己”(大我),自己本就是佛,本就是仙,也不是佛,不是仙。
你可以给这个“自己”安利任何的名字,但对它而言,跟本不在乎,也根本没有神、佛的概念。
它也只是自己活出自己,自己存在自己,自己圆满自己。

我们要做的,也只是通过修心修行,把遮蔽它的阻碍挪开,它自己会浮现。
就像“指月之手”,借助各种方便觉悟本心。
你可能会问,没有境界,怎么知道我觉悟到本心了?

这时候,轻轻的“参”一下:为谁还有个气脉的“气感”?
为谁还有个“仙”可成?
为谁还有个“佛”可成?
为谁还在追求“三不朽”,追求一个微妙的、有力量的“境界”?
答案肯定是:我。
那么再“参”,我是谁?这时候是没有答案的“空当”。
再去对比下前面的“境界”和这个“空当”,我相信你会有新的领悟。

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核心都在讲“无我”,化掉“小我”,每一家才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建立起信心的“修辞”,不是不可以用,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而又不执着于任何一种“方法”,任何一种“境界”,就像指月之手,渡河之舟。到最后都要丢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