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 生前最后一句话:我在好好学习

  昨天(2月8日)

  “13岁男孩考试18分被父亲意外刺死”

  冲上微博话题热搜

  引发众多关注

  

  2022年6月25日,四川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桩故意伤害罪。

  一位父亲在得知其13岁的儿子体育考试只考了18分后,非常生气就用武士刀吓唬孩子,谁知意外中的意外发生了,儿子被刺伤并且最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离开人世。

  

  法院经审理,最终对此案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我不是坏爸爸,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自家儿子成绩一直不好,杨俊明都习惯了,面对老师的叮嘱他不停地点头记录着。

  突然,杨某某看到了体育成绩,只有18分,当即气不打一处来,把在里间的儿子喊了出来。

  “你语文考不好就算了,怎么连体育都能这么差?你肯定是偷懒了!”

  杨俊明越说越气,连之前好几次考砸的成绩都翻了出来:

  “你就不能用点心,天天就只晓得玩手机,你以后想怎么办?”

  

  面对父亲的斥责,小军站在走道里不敢说话,也不敢走过来,结果杨俊明更急了,吼道:

  “你讲嘛,你不讲我怎么帮助你?你说话!”

  小军也急了,顶嘴到:“我在好好学啊,你老是说我不好好学!”

  杨俊明一时情绪失控怒火中烧,便用放在一旁的长100厘米的武士刀恐吓儿子,结果不慎刺伤儿子腰部。

  

  据他回忆说,伤口至少有10厘米深。

  小军只有2岁的时候,杨俊明婚内出轨,离婚后把儿子带在身边,没有再婚。

  杨俊明一直觉得自己的这一生过得很失败,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希望儿子以后能出人头地,弥补父亲的遗憾。

  但杨俊明在给予很多爱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管束,对儿子要求很高,还有打骂教育的行为。

  后经法医尸检发现,孩子身上还有其他旧伤。

  杨俊明也承认自己之前也经常拿武士刀吓唬儿子,但他表示目的都是想要孩子好。

  一桩惨剧发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打骂孩子、家庭暴力的危害。

  

  打骂孩子难道是天经地义的?

  前两天和一个父亲聊天,这个父亲说:

  “我儿子一出去玩就不知道几点回家了,昨天晚上 11 点多才回来,回来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不然他不长记性。”

  很多父母都会说:“我们家孩子也是,不打他就是记不住。”

  在我们国家,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知乎上有个提问:“被打骂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不少网友的回答看着就让人心疼:

  我妈脾气一上来,旁边有什么就拿什么打,鸡毛掸子简直是小儿科。

  我小的时候,我妈喜欢用充电器、皮带、拖鞋、针,我爸喜欢用皮带和拖把杆。

  刚刚被我爸打了五下,都是厚实的巴掌,四下在头,一下在脸,打头的时候,我感觉头都要掉下来了。

  我妈脾气异常暴躁。从小就打骂我,我上高中后个子高了,打不了了才不打。我今年 27 岁了,每每想起我躲在桌子角落被她狂踢,还是阵阵心疼,泪流不止。

  那天我就坐在窗台上,已经一只脚在外面了,就搭在空调外挂机上,吹了好长时间的凉风又爬了下来,因为怕死、怕痛。有些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我还是对当时的情形印象深刻。

  

  暴力阴影下长大的孩子,何谈未来

  没有安全感、自卑、低价值感、抑郁

  父母打骂孩子,孩子会感觉自己是被嫌弃的,是不好的。

  这样的模式一再强化,孩子在长大后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一个网友说:“我很自卑,换新环境永远怕被排挤,周围有几个人小声聊天就觉得是在嘲笑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配做人家朋友。性格极端,遇到挫折、做错事以后很沮丧,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攻击,严重自责,严重到会抑郁。”

  一个从小被妈妈打的孩子回忆说:“现在我 25 岁,想到妈妈打我的事,心里闷闷的、痛痛的。我整个小学阶段,无数次因为没考好被我妈打过,仍然记得她当着全班的面,在教室后面打了我。

  每次公布成绩,没考好时我都害怕回家,想通过做家务给妈妈留些好感,但都逃不过一打。

  她还会用恶毒的语言把我说得一文不值,我现在的不自信、自卑都和这些有关。

  高中阶段,我的成绩一落千丈,她不打我了,但会用语言贬低、讽刺我。

  那时我会回嘴,经常与她吵架、冷战。当时我很恨她,成绩又不好,很想死。

  胆子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反而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越来越不自信,想依赖别人,极度渴望关爱,却又不信任别人,有些厌世,嫌弃自己生活的环境及身边的人,甚至对一些人可以说是看不起。”

  我们从上面被打孩子的感受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都想过死。

  性格暴躁、情感麻木、暴力倾向

  很多人成为校园霸凌或被霸凌的对象,在婚姻中成为家暴或被家暴的对象。据统计,99% 的霸凌事件都可归因于家庭教育。

  一个从小被父母暴打的网友说:

  “我碰到了自己不顺心和不如意的事会发狂,会开始毁坏东西。碰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人也会想打一架,想把对方除掉。

  内心有很多阴暗的角落,血腥到让自己害怕。也幻想过各种各样的报复计划,完善了一遍又一遍,试图让它们更加缜密。”

  避苦的心理防御机制,把不愉快的东西放到潜意识里面,好像它不在一样。

  中国所说的“自欺欺人”“阿 Q 精神胜利法”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人面临危险或痛苦的时候,是怎样保护自己内心的,否则就会崩溃。

  想自杀的人说明他们的内心防御机制不起作用了。

  一个被家暴后长大的人说:“我对待周围的人越来越冷漠,性格越来越怪,嘴巴越来越毒。被人说过,‘你说话怎么这么毒这么坏’。”

  还有一个网友说:“打在身上,其实已经逐渐麻木了。被打的时候,只要放空自己,幻想自己已经在天堂,已经死了,就不会感到痛了,大家可以试一试。”

  这些人被长期打骂后,变得很冷漠、无情,就是使用防御机制将自己的情感隔离了,实际上和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不再有感觉。严重的被打者,就会变得冷酷。

  孩子被父母打骂时,心里积压了很多恐惧、愤怒与屈辱,这些屈辱、愤怒的情绪不能够释放出来,孩子又难以承受,就会把这种感觉放到潜意识中,这种感觉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当相同的感受与场景出现时就会触发。

  藏着炸弹的孩子非常恐惧自己成为弱者,因为在家庭中弱者不会得到帮助和同情,弱就意味着绝望、无助和被凌辱。

  对成为弱者的恐惧会驱使孩子不断想要把弱者的感觉扔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霸凌别人,强化“我是强者”的自我感觉,获得虚幻的安全感、掌控感和痛苦投射出去的快感。

  所以,这样的孩子就会成为校园霸凌者,也会成为打孩子的父母,男性在婚姻中会打自己的妻子,成为家暴者。他们在打别人时,是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的,因为已经麻木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莱克曼教授曾经研究过 3000 个对儿童实施虐待的犯罪分子,只有 2 个人有羞耻感和屈辱感,还有内疚感。这些犯罪分子都是小时候遭受过虐待的孩子。

  同样是被家暴的孩子,也容易成为校园中被欺凌的对象,女性则在家庭中成为被家暴的女性。

  因为这些孩子在受到欺负后,不敢和家人诉说,因为不会得到支持,说不定还要挨一顿打。家长甚至会说,人家为什么就打你?更加可怕的感觉就是, 已经被打惯了、麻木了,被打后不觉得是被侮辱与受害了。

  从小被打的人就会觉得打人或者挨打其实正常的。有些女性之所以会因为被家暴后男方下跪认错就原谅他们,然后再次受虐,再次原谅,就是因为从小家长虐待她们的时候都会加一句:我是为你好。

  

  难以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长期被打骂的孩子难以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要么讨好,要么排斥和攻击,不会妥协,不会认错。极度渴望别人的认同,巴不得全世界都认同。

  陌生人的一点好,都能把他感动很久。

  他会有意讨好别人,和别人在一起时非常焦虑,经常因别人的一句言语,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表情,也许别人本来没有其他意思,却能臆想出很多东西,然后就活在自己的恐慌之中,觉得自己是不是让别人不高兴了,生气了,认为“我是不是马上要被骂了”等。

  但是一旦和别人有了冲突、争吵,人际关系发生问题就又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情,想要逃离。

  因为和父母的模式中就是一旦得罪了父母,被打被骂,这些不愉快的感觉就来了,于是就想要逃离。

  对待亲密关系也是如此,碰到喜欢的人会反复对自己说,“你太差劲了,没有人会喜欢你的”。

  不敢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了,也会使劲儿作,因为不自信。

  女孩子很容易遇到“渣男”,因为这些人对她的一点点好和认可,她都会视若珍宝。

  

  长期被打骂的孩子学习时不能专注,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总是被打骂,就会被当下恐怖不安的情绪所淹没。对应到神经科学,这样的孩子大脑当中的海马体会偏小,杏仁核会偏大。

  也就是说孩子的记忆力会下降,对环境非常敏感,容易紧张、惊恐。

  大量的挫败导致了情绪上时常害怕被指责、被羞辱,害怕本身就会造成焦虑。

  而由于人类的大脑及高级思维能力是以稳定的情绪能力为依托,情绪调节能力薄弱,大脑就无法集中精力理性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上学考不好,工作做不好,做不好了又被指责,然后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虽然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有所差异,但每个孩子在温暖、安全的环境之下都能发育出正常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来懒散、拖延、无所作为,那并不一定是他先天如此,而是因为这些能力被压抑没有发展出来。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

  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开始变得自卑;

  经常被限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刻板固执……

  所以,与其眼睛整天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指责孩子的不是,不如努力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因素;

  凡事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沟通商量,给与孩子应有的尊重,而不是独断独行,拿出一副“我是你爹妈”的姿态来压制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努力追寻的,无非是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而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