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军:越南战场16岁的一等功臣两次下岗,宁可摆摊也不麻烦组织
2019年的春天,国防报的两名记者来到河南省浚县,他们此次是专门来到这里慰问拜访一位名为于建军的退伍老兵。
当天,一位个头不高、看上去十分憨厚、身穿旧迷彩服的于建军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两名记者没有想到,立下一等战功的民族英雄,竟然是如此一位和善的人。
除此之外,记者们还了解到,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人,却在退役后经历过两次下岗,还在厂子里拉过石头,也在街上摆过地摊。
那么在于建军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曾经的一等功臣会下岗呢?
1963年,于建军出生在河南省浚县的一个小地方,他年纪不大便选择了参军。
作为一个刚进军队的新兵,于建军常常能听到队里的长官给新兵们讲述,曾经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
年纪轻轻的于建军每次听到这些事迹,内心都会热血沸腾,想要报效祖国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1979年,于建军奔赴到对越自卫反击的战场上,在这里他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在战争中牺牲在自己面前。
于建军忍住眼泪,利用战友给自己夺取到的有利时机,迅速掌握了一个绝佳的射击位置。
他用56式半自动步枪以及几颗地雷,歼敌2名,缴枪3支,炸毁火力点1个。
鉴于于建军的表现,16岁的他获得了一等功军衔,之后他进入师教导大队,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这次培训结束之后,于建军顺利毕业,但当时部队启动提干制度改革,规定“士兵提干必须经过院校培训”。
第二年,部队决定保送于建军上军校,可是保送材料还没送走,部队又接到了整编命令。

1982年1月,于建军所在部队撤编,他也服从组织安排,退役回乡。
其实他本可以向上级要求通过自己所立的军功,让组织给他分配一个工作机会。
但于建军却认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上战场杀敌,并非是为了以军功为自己博一个日后的前程。
因此于建军并没有将自己一等功臣的身份挂在嘴边,而是选择以普通军人的身份正常退役了。
于建军退役之后回到了河南老家,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浚县一家果品加工厂做正常工人。
退伍后的几年里,因为果品加工厂经济效益很好,所以于建军的工资也有保障。

但是1988年,果品加工厂创收逐年减少,只能被迫停产,于建军也失去了自己的工作,正式下岗了。
家里少了主要的经济来源,于建军和妻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之后于建军找了一个临时工作,在家附近的石料厂里拉石头。
但就在此时,于建军夫妻两人的感情状况也出现了问题。
于建军的第一任妻子秋霞是主动来认识于建军的。
之前于建军在师教导大队接受培训,在这一年的培训时间里,他经常会到老家浚县的多个场所公开发表演讲。

就这样,于建军在学校做报告时,认识了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老师秋霞。
秋霞对这个年纪不大、却战功赫赫的军人非常欣赏,她通过于建军描述的曾经事迹,被他深深吸引住了。
一来二去,秋霞经常和于建军写信,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近,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彼此相爱的恋人。
于建军退役回到老家之后,重新和秋霞相聚,很快两人便结婚成家了。
婚后于建军住在县城厂里的单位宿舍,平常上班时候不能回家,只能节假日和在乡下教课的妻子秋霞团聚。
只不过这样融洽的日子并没能维持太长的时间,果品加工厂因为效益不行而被停产,于建军也因此下岗,回到了乡下老家。
为了赶紧找个工作,秋霞便想着,国家对有军功的退伍军人有诸多优待。

而于建军还是立的一等功,如果于建军愿意到县里找领导说一说,找个工作肯定不是问题。
但是很显然,于建军从来都没有这个想法,因此在妻子提出这个建议之后,于建军不仅立即否决了这个建议,还耐心的安慰妻子:
“我当初在战场上可以命都不要,现在怎么能为了一个工作,就让领导们为难呢?”
秋霞却觉得如今不仅仅是夫妻两人,还有两个孩子要养,让于建军找领导说一说并不是什么大事。
但碍于于建军的坚决,秋霞最终还是表示了理解。
很快于建军便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也就是在老家浚县的铜山上拉石头,每拉一架车的石头就能挣到5毛钱。

为了尽快赚钱维持生活,于建军经常比其他工人还要多拉两三车的石头,回到家之后肩肘都磨出了鲜血。
时间一久,于建军与妻子秋霞之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妻子又开始想让于建军说一说,到县里找领导再另找一份更加体面,工资更加高的工作。
只是于建军还是表现的非常坚决,他还是觉得没有必要为了这样一点苦就去麻烦领导,也因此两人之间的感情状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不久后,秋霞正式转为了民办学校的正式老师,她再一次提出了自己想让丈夫于建军到县里找工作的想法。

在得到丈夫于建军的拒绝之后,秋霞怒气上头:
“如果你不去的话,那我们就离婚。"
这个时候,于建军再次陷入了纠结,到底该不该答应妻子的要求,利用自己曾经立过的军功,让领导安排工作。
但最终思来想去余建军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很快,妻子秋霞便带着小女儿离开了乡下的土坯房,只剩下了于建军和他小时候因为发高烧而智力出现问题的大儿子。
妻子秋霞已经离开家,而他还有一个儿子需要独自照顾,为了继续赚钱,于建军他从石料厂赚到的钱,又从银行贷款了5000元干起了养猪的生活。
在于建军的精心饲养下,他的养猪场产生了收益,规模也发生了扩大。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经济下行的原因,猪价下跌,于建军的养猪场没能继续维持下去,原来因为养猪赚到的几千块也都赔光了。
为了生活,余建军很快便收拾好行囊,到乡镇上开始卖馒头。
因为于建军吃苦耐劳,愿意学习,很快,他的馒头卖的非常的好。
期间于建军的妻子秋霞来找过他一回,和于建军办理离婚手续。
不久后,于建军原来的果品加工厂又有了新的岗位,原来的下岗工人都可以回去工作,于建军又回到了果品加工厂上班,这一次他被任命为了厂里的经理助理。
但是好日子过得不长,一年后厂子又再一次停产,于建军面临了第二次下岗危机。

然而于建军始终没有想过去麻烦国家为其安排工作。
收拾好心绪,于建军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在街上摆地摊,虽然日子过得艰辛,周围人也不断为他惋惜,但谁也不知道,一份幸运正在悄然而来。
在于建军摆摊的过程中,一位名叫杜全芬的银行职员关注到了他。
和秋霞不同,杜全芬在之前和于建军并不认识,她只是在一些报纸上听说过于建军的英雄事迹。
所以当她看到曾经立过一等战功的退伍军人,竟然以地摊为生的时候,她的内心是非常错愕的,但同时也对于建军不愿麻烦国家而深深的敬佩。
于是杜全芬主动接近于建军,她经常会到于建军在厂里的集体宿舍,帮于建军和他的孩子打扫卫生、做饭洗衣。

于建军虽然感受到了杜全芬对他的感情,但他迟迟不敢给予回应,因为他害怕成为这样一个好女孩儿的拖累。
但在于建军30岁生日那天,杜全芬专门请他到一家饭店吃饭,为他庆生。
杜全芬再一次向于建军表示,愿意照顾他和自己的儿子,就这样相差七岁的两人再一次了。
1994年,于建军便和杜全芬举办了婚礼,因为妻子的支持,于建军重新变得意气风发,他开始寻找新的机会。
一年后于建军在亲戚的帮助之下,成功筹到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
尽管他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广告行业,但余建军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专业书,并同时到各个城市找专业人员询问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广告公司开启的第一年冬天,于建军便接到了他的第一笔业务,在县城某家外贸公司外面墙壁上做一条标语。
因为于建军活干的精细、信誉非常的好,所以短短两年时间内,于建军的广告公司便发展了起来。
与此同时,县领导得知了于建军的事迹,主动找到了他,希望于建军能够到县科学技术协会进行工作。
于建军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00年5月,于建军来到县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2000年底,余建军在县城的人武部附近买了新房,在这个新家,他每天早上都能够听到军号声,这让于建军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军队生活。
于建军每天都会严格按照军号声的安排,来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久而久之,于建军便想重新拾起自己的军营梦。

2015年,县城军地的领导考虑到于建军曾经是立过一等战功的英雄,便想将于建军调任到县城的人武部进行工作。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于建军表示非常激动,他没有想到,年过半百之后,他还能够重新穿上军装,继续为人民服务。
于建军秉持“军属的事情比天大”的原则,悉心处理着有关军属的大小事宜。
在于建军看来,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只要能够为军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都能称得上光荣。
自从开始在这个岗位上从事,于建军都表现的非常积极,不管自己遇到的工作任务或大或小,他都会非常耐心的进行解决。
不到一年的时间,于建军便收到了将近20份的感谢信。

这份工作不仅使于建军内心充满成就感,还让他能够保持着持续学习的心态。
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完美地完成任务,尽管已经年过半百,于建军专门找了自己的女儿做老师。
学习新媒体软件的具体应用和操作,还开设了专门的公众号来做好征兵和国防教育的宣传。
通过这种手段,于建军将互联网同国防联系在一起,让原本知识重新焕发活力,和青年人成功接轨,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到了国防知识。
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于建军也非常的用心。
虽然于建军并没有强制要求儿女和自己一样,将一切献给军旅生涯。
但女儿于海歌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在2018年9月成功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在英烈子女班就读。
女儿于海歌子承父志,在军校里也非常努力的训练,身上到处淤青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实。
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持续不断的努力总是会有好结果,于海歌总是能在训练中被评为标兵,于建军感到非常自豪。
虽然经历过离婚、下岗,可于建军始终不忘军人本色,正如他家中的书法作品,“一日戎装,终生为兵”。
他不愿麻烦国家,而是自己选择直面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40多年前的军队英雄,如今不仅能够有一份安稳的生活,也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