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寓意和象征
冬至的寓意是寒冷的冬天来临,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冬至象征着寒冷天气的到来和团圆,冬至在古时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我们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除此之外,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当它到来的时候就说明以后日子里外界的白昼会越来越漫长,黑夜会越来越短暂,气温也会逐渐下降,渐渐进入严冬的时候。
冬至的起源
从古代开始,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传到今天。周历正月为夏历的11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11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什么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之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言传至今。
冬至表示数九的开始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各角度谈冬至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九,在数字里是最大的阳数,不断地数着一九、二九等,意味着冬日的阴气逐渐消减,阳气逐渐回升,累至九次便到头了。
从气象的角度说,大致每九天就会出现一股寒潮,而且往往发生在前一个九最后一两天。
从心理方面谈,“九”与“久”谐音,意为冬天漫长,盼望春天早点降临。
冬至的民间习俗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最大的一个习俗,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团员在一起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的这天,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古语有云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流传至今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恩情。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其他地方还有冬至吃混沌、祭祖祭神、吃年糕、喝羊肉汤等习俗。

冬至谚语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