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包公会被后世称为阎罗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清官。人们都尊称他为包公他二十八岁考上进士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大学士、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官职。
有许多的古代的戏曲和传说中都有不少包公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正是因为这些人们的虚构,才更能说明包公的清正廉明和对他的尊崇。而且在后来的传说中赋不及gi了包公:日审阳,夜断阴“的能力。并且在他死后因为他在世时的铁面无私,不询私枉情所以人们便将他神话,认为他是文曲星下凡,死后成为了阎罗殿第一殿的阎罗,但是又因为包公太过刚正为民着想,私放魂魄离开枉死城还阳,故将他降为第五殿阎罗。其实所有的这些神话与传说事实上都是说明了包公的清正和铁面,以及为民着想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
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做官时就发生过一起事件:他的堂舅父贪赃枉法,被人告到了宫里。包拯派人把堂舅父捉到官府,依法处理,照样打一顿板子。从那以后那些本来想利用他做靠山胡作非为的亲戚从此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他在京里作官时,对待那些权贵同样不怕得罪。有个权贵,因为他的侄女是贵妃,他竟担任了三司使和节度使等四个重要官职。包拯认为依这人的才能不该担任这样多的职务。他就不断上疏弹劾直至这个人被迫辞去了两 个职务。
有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转运使时,苛政暴敛,残害百姓。后来他调转江南西路转运使时依然残酷的迫害百姓。包拯知道后非常气愤,两次上疏无果后包拯依然上疏弹劾。不久包拯了解到王逵怀疑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指使人诬告卞咸,制造了一起株连五六百人的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篇奏疏弹劾。他责问皇帝:”难道朝廷忍心让一方百姓,听任王逵残害吗?”包拯七次弹劾义正严词,铁证如山,宋仁宗只得罢免王逵的官职。
由于包公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任何皇亲、权贵都没有办法在包公那里买通关节走门路,所以便给了他一个“关节不到,有阎罗包”,从此后人们便把阎罗和包拯相提并弄了。
包拯自己了也是奉公守法,非常廉洁。他在端州为官,这里盛产端砚,可是在他离任时却没有带走一块端砚。这件事情虽小,但足以说明包拯的高尚品德了。
他一生检朴,平生最恨贪官,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做官贪污的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
另外,他在政治方面也有一少积极的主张。他反对朝廷对辽和西夏屈辱求和的政策,主张整修武备,训练士兵,积聚粮草,采取积极的防御。他还要求减轻赋税,以安抚百姓。这些主张在当时都是切合实际和进步的。
也正是因为包公一生中这些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才有了人们对他的各种传说。这些传说大多虽是虚构,但却反应了人们对包公的崇敬之情。
作者留言:欢迎各位读者大大们关注,收藏,评论!
衷心的期待您的一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