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就是让“烟火气”里飘出“文明味”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会如何评价它?通常我们会从直观感受出发:下水道是否通畅,停车位是否充足,背街小巷是否打通,广场公园是否开放,公共厕所设置是否合理,市民是否乱闯红灯,车辆是否礼让行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

  

  最近一些地方,因为文明城市创建上了“热搜”,这个也是相关话题的老生常谈。比如一些地方上演了手撕春联,个别地方把孩子作业桌收了,引起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质疑,撕下群众的春联,城市就变得文明了吗?文明城市的里子和面子究竟在哪?能不能采取更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城管执法本意是为了城市干净整洁、更有秩序,但文明城市创建,是要文明内涵,不是表面光鲜,要“颜值”更要“气质”。

  一

  一座城市,物质上的丰盈,高楼林立、商场豪华、街道漂亮,是这个城市的根基所在。但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同样也应是它的梦想。

  提起全国文明城市,大家认可度是很高的。由国家层面认定的“全国文明城市”一直是各城市争抢的香饽饽。它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最高评价,是社会公认的最高荣誉。一座城市若能求得这一名分,在城市竞争中就有了底气,招商引资就更硬气,老百姓也会扬眉吐气。

  

  可以说,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能够赢得这样一块自带高光的“金字招牌”,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高度肯定,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就其内涵来说关乎百姓民生,就其形象来说关乎城市声誉,是党委齐发力,群众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化工程。

  “三明三明,精神文明。”在全国精神文明创建的历程中,福建省三明市被认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发祥地。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这次会议,将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推向新的高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探索阶段,到内涵逐渐丰富的发展阶段,再到当今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化合一”阶段,经过多年实践,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标准严格、实用有效的评选制度和评选办法。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手段,这背后是让地方相互竞争以激发发展活力的锦标赛机制。2021年版的《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显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共设置了9个测评项目、72项测评内容、140条测评标准。与前一版测评标准相比,民生导向更强:诸如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环境的改善,社区、小区路平墙白灯亮,缆线“蜘蛛网”的整治,楼道小广告的治理等。创建标准更高:诸如建成区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建成区绿地率大于等于36%,建成区公共卫生间设置密度每平方公里大于等于4座。

  纵观这140条测评标准,其背后都能看到“人”的影子,城市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让他们在这里安心地打拼、舒适地栖居、便利地生活。

  创建文明城市,不但可以让群众共享文明成果,还能全面增强城市竞争力。其要义是督导城市治理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补齐民生短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不断推动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二

  事实上,通过文明城市创建,不少城市的形象在评比竞争中得以改观,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民生实事一件件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的变化,让人民群众实打实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文明城市(城区)数量从第一届的12座城市扩容到第六届的307个城市(城区),街区整治得以提升、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断增加,环境卫生提标、交通秩序提优,老旧小区实现了“内外兼修”的蜕变,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切实把城市的“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指数”。

  

  文明创建绝不是为了表面的“光鲜亮丽”。文明城市创建从不要求“一刀切”地取消马路市场、占道经营,而是更加规范有序地“摆摊儿”。为此专门列出了“白名单”:城市道路旁统一划线、不影响正常交通的,不算作违章停车;商铺门前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和交通的摆摊经营,不算作占道经营。

  不仅如此,全国文明城市还“能上能下”,一旦触发负面清单“马上下架”。唐山打人事件发生后,中央文明办第一时间发声,撤销唐山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一些地方为了创文,动作走样,初心变形,一些地方搞关门闭店、突击迎检、取消马路市场、清理共享单车,这些影响百姓生活、为老百姓所诟病的创建活动都是明令禁止的。“发生明显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击迎检或严重干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问题的”,一律取消荣誉称号!

  三

  要让一个城市文明起来,绝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于参选城市而言,就像打一场硬仗。如何打赢这一场场关键战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精细出效果,精细出效益,精细出文明。下好绣花功夫,不断加强创建精细化和治理人性化,达成社会共识,赢得群众认可。

  

  得到群众认可、支持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所有人的荣耀,创建文明城市,最终受惠者是广大市民。正所谓,“谁人不愿家乡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文明才有基础、创建才有力量、城市才有温度。

  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让“烟火气”里飘出“文明味”。规范有序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和流动商贩,孕育着市场的生机、信心的恢复、群众的就业,正是文明城市倡导的“烟火气”。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既需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更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功夫下在平时、下在平常。

  文明城市不仅是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绽放。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大力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名片”。创建文明城市,绝不是只为了拿一块牌子、争一项荣誉,更不是搞形象工程。诸多文明城市创建的成功案例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文明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宗旨,才能真正创出货真价实的文明来。最大限度的“共情”,是滋养城市文明的基础。文明创建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少一些刻板和创伤。文明应该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下里巴人,少一些阳春白雪。学一学换位思考,充分顾及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多考虑一些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兴许制度的刚性和执法的柔性就能珠联璧合,才能使文明创建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