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学二年级,我对教育彻底失去信心”:引知乎39万人热议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能有多大威力?别小看他,他能让父母对教育彻底失去信心。

  知乎上有一个引发39万人热议的话题,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家长,心灰意冷地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与无助,并向网友们求助。

  她说:“孩子小学二年级,我却对教育彻底失去信心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

  没有具体事例的描述,更没有过多话语,但可以看出来,他是真的毫无办法了。

  

  二年级在老师眼里是个分水岭,在家长眼里却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学习阶段,题目尚且简单,自己能辅导,孩子课业轻松,也不用耗费精力。

  却不想,现实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简单的题孩子也不会,一学习就开始“磨洋工”,说几句就开始顶嘴,小小年纪就如此是不是没救了?

  然后,很多家长又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着孩子没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甚至于中途就辍学,最后庸碌一生,进一步质疑起自己的教育能力。

  可如果你能停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都是父母自己过于焦虑,在竞争环境的影响下快马加鞭地赶着孩子走,打乱了孩子的秩序,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之所以开始对教育失去信心,这几个原因值得父母深思:

  1、父母还没转换好角色

  从一个抚养人过渡到辅导者,这是一个角色过渡,孩子上了学父母却忙于生计,无心打理,只能把孩子交给老师。孩子失去了最初的亲密关系,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错。

  不少父母在深夜发出这样的朋友圈:来吧,决战到半夜,配图是一本孩子的作业本。还有的父母直接“金毛狮吼”,让孩子因为恐惧头脑一片空白。

  

  父母的心态没有摆正,没有做好准备,就随着孩子一起“上学”,这能不心态崩溃?

  这样的角色落差,会使得父母内心对自己不满,觉得帮不了孩子,又为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着急。

  2、对教养方式的怀疑

  在学校大环境下,父母的规则和学校的规则多少会有冲突,而孩子被夹在中间也挺难生存。

  这就导致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怀疑,打乱节奏、修改计划,过于复杂地想孩子的问题,从而也过于焦虑。

  这样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孩子,跟着焦虑的他,自然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父母大量寻求各种帮助,乱了阵脚不说,还让孩子跟着折腾。

  3、攀比心理心作祟

  我有一个朋友,她家孩子一年级就倒数第一,老师对他家孩子下了最后命令,如果假期不补课就要留级。吓得我同事直接单独找到老师,一对一进行辅导,就怕孩子落下。

  另一个同事的孩子成绩不错,但她也总是说,班级里还有个考试得100分的呢。

  

  这样的比较让父母和父母之间有竞争,都想自己的孩子更强一些,谁知孩子反倒累得一塌糊涂,跟不上父母的节奏不说,成绩一点也上不去。

  4、缺少发现进步点的眼睛

  总盯着孩子的弱项学科,可能就会忽略孩子真正擅长的学科,丢掉了兴趣。不给孩子留有缓和的空间,他的情绪也会过于紧张,没有心情顾及学业。

  父母可以尝试每次找出孩子身上进步的小点,哪怕是上课溜号的时间又短了一些,自己记作业的字数又多了一些,在学校又因为一些实质性的行动被老师鼓励表扬,都值得表扬,助他建立自信。

  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道路上,父母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时不时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自省。

  

  如何避免对教育失去信心?

  1、自我学习,总结提升

  父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也自我提升,与其在孩子作业面前抱怨题目太难,不如好好利用碎片时间了解学习进度。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掌握多少专业的知识,只要帮助孩子把关大方向,进行计划总结,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并帮助孩子进行错题计划,整理错题本就能达到比较高的效率。

  知乎上一位妈妈说,自己在孩子睡着后总结错题本,小半年时间后,孩子养成习惯也再也不用管了。

  

  2、不打乱孩子的节奏

  每个孩子性格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节奏也不一样,父母不能让孩子整齐划一,都按照一个节奏学习,要因材施教。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他才能找到学习的窍门,从自己喜欢的学科出发,提高兴趣慢慢打通学习通路,自然就会主动学习了。

  3、和孩子一起发泄情绪

  父母也有消极情绪,可以和孩子一起释放,比如一起爬山,在山顶大吼,或者及时暂停,梳理好情绪,冷静后再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提供方法,这样才不会造成心理压力。

  

  俗话说,一年级的小豆蹦得高高,二年级的小馒头背书包。

  父母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教育的节奏,做高效沟通、与孩子同频共振的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