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初唐诗坛,当年高居庙堂之上的是虞世南、上官仪、宋之问、沈佺期之类的人物。但时至如今,他们的地位反而远不如号称“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

  像虞世南、上官仪这等老气横秋,满口官话和应制诗的家伙是不合本书所评的才子标准的。看一下老虞的这首咏蝉诗:“垂[插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很明显,老虞写首诗也要摆个架子,这蝉也透着官味,什么“居高声自远”,无非是坐在主席台上,说话就比别人响了吧。和骆宾王咏蝉诗中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那种凄苦格调有霄壤之别。

  上官仪老爷更是一副“诗八股”的派头,应制诗什么的写得四平八稳,但官味浓似酱,诗味却难觅。看看上官老爷的这些诗题就“饱”了:《奉和秋日即目应制》《奉和过旧宅应制》《八咏应制二首》等等,全是这等东西。所以本书的才子榜上自然也没有他的座位。

  王、杨、卢、骆号称“初唐四杰”,当然每个人都不是浪得虚名,各自有惊人的艺业。像骆宾王,七岁咏鹅,那首“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至今是儿童学诗必背的,后来写的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也是十分出色。

  卢照邻也不容小觑,他的那篇《长安古意》为闻一多大力称赞,其中像“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等句,全景式描绘了当时长安的繁华盛景,当真是文漪落霞,舒卷绚烂。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篇《长安古意》是唐代长篇诗歌中最早的,开《长恨歌》《琵琶行》等长诗的先河。

  至于杨炯,我们所熟悉的大致就是他的那首《从军行》吧!据说当时就有“王杨卢骆”一说,但杨炯却不满意这样的排名,说过什么“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是说,他排在卢照邻前面有点过了,自觉才学不及卢,但觉得比王勃要强得多,所以说“耻居王后”。但从诗作的成就来看,如果真再排排名次,“初唐四杰”中恐怕老杨要算倒数第一,比之王勃,大大不如,何耻之有?

  王勃是此篇重点介绍的人物。王勃少年时就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他还有个叔爷是著名诗人王绩,《唐诗鉴赏词典》中还选了王绩的《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这两首诗,堪称家学渊博。

  据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这也反映了王勃不迷信权威、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明代的杨慎曾惊讶道:“王勃以十四岁之童子,胸中万卷,千载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其实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人家王勃从小就在“宿儒”堆里生活,连汉代大文学家郑玄府上的丫鬟,都熏染得会用《诗经》中的句子来逗乐,何况经过精心教育后的王勃呢?

  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信中展示了他雄姿英发的少年气质。刘祥道读了后,很是赏识,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这个少年英才。看来当时选拔人才的社会机制还是相当健康合理的。

  高宗皇帝召见了王勃,金殿对策,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高宗倒也是龙颜大悦。当时王勃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这是一个从七品上的官职,和中下等规模的县令级别相当。你不要嗤之以鼻:七品芝麻官啊!别嫌小,熟悉唐朝制度的人知道,新科进士,一般都要从九品的县尉或校书郎什么的做起,熬个八九年,能到七品就不错了。王勃小小年纪,就能走到这一步,而且是天子驾前,能够接近最高权力中枢的位置,真称得上是顺风顺水,前程似锦。

  王勃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庆典大事,他都能写出精美的颂文,一时间声名鹊起。皇子沛王听说了,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修撰《平台秘略》一书。大家不要提起王爷,脑子中就立刻浮现出脑满肠肥的油腻大叔形象,沛王就是武则天的第二个皇子李贤,这时候也是小孩,论起年岁,他比王勃还小上两三岁呢。

  到这里王勃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顺风满帆了,但王勃的聪明也只限于诗词文章方面,在政治方面的嗅觉很差,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弱智。所以王勃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叫什么《檄英王鸡》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大家知道男孩子天性好斗,喜欢打仗的游戏,当时诸王子也没有什么《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吃鸡游戏)之类的电脑和手机游戏玩,只好玩斗鸡、斗蟋蟀等。“马上抱鸡三市斗,袖中携剑五陵游”。假如你穿越到唐朝,不会玩斗鸡,你就很难融入唐代社会的时尚圈。可是玩归玩,闹归闹,千万别拿前途开玩笑,少不更事的王勃一时动了童心,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英王是沛王的弟弟,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

  王勃这篇文章不过是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唐高宗见了却大怒,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唐高宗李治想起来他们兄弟间争斗的事情,而且唐高宗的父辈李世民兄弟自相残杀的情景也相去不远,也可以说是历历在目,这种兄弟争斗的事情正是唐朝当时的敏感词。王勃却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间揭开了唐王朝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

  请看《红楼梦》中王夫人打了金钏并把她赶走那一回,我觉得金钏那句“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才是最令王夫人忌讳的。这话不但教宝玉学“坏”,而且有挑唆他们兄弟间关系的意味。普通大户人家都这样,何况是皇家。也幸亏是在唐朝这种开明点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清朝,王勃有十个脑袋也砍没了,不过王勃从此不被重用是肯定的了。

  没想到王勃后来又出事了——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当然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的,不管怎么说,王勃在当地(虢州)的官场上由于恃才傲物得罪了很多人,这事出了以后,帮他的没有,落井下石的倒不少。因此,王勃就倒了大霉被下狱,还差点被判成死罪,好在后来遇赦才保全了性命。但被革职为民,终身不得再做官。连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交趾(越南)去做县令。

  经过了这样一个个深刻的教训,按说王勃该知道人情世故的重要性了吧。NO!王勃这种不会看人眼色和风头的脾气是改不了的。在滕王阁参加阎都督举办的宴会时,其实王勃只是路过而已,恰好有人介绍他去做个陪席的罢了。人家阎都督早就安排好了,让他的女婿事先准备好了文章,到时候显能露脸。就好像某些有奖活动一样,大奖早就内定下了。但阎都督假意让到王勃这愣小子面前时,王勃还真不客气地见竿就上,见树就爬,提笔就写了起来。

  王勃这人十足是“领导夹菜他转桌”的那类人。要说人家唐朝当时风气还是比较好的,就算放到现在,假如也有这样的情况,必有几个阎领导的心腹将王勃呵斥几句,说些什么“你一介小生,怎么这样狂放大胆,一点不知道谦恭之礼”之类的话,将王勃写文章的权利剥夺了,然后再让阎都督的女婿顺利地表现自己。

  另外,人家老阎也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的不高兴,拂着袖子退了席,但却令人打听了王勃所写的内容报知自己,当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好句子的时候,居然不计前嫌,转怒为喜,大为夸奖。说来人家老阎的鉴赏能力也很高呀,这两句果然是后世公认的名句。如果老阎是个狗肉将军张宗昌那样的浑人:知道啥子叫个“落霞与孤鹜齐飞”,俺就知道你抢了俺女婿的镜头,管你写得天花乱坠,俺反正也不懂,就说你写得狗屁不通,一顿板子先打得你“细皮与嫩肉齐飞,鲜血共衣裳一色”再说。王勃又能怎么样?说来也算是王勃之幸。

  其实就算阎都督不是不识字的狗肉将军之类,假如老阎是那种迂腐之儒,也不一定就觉得王勃的文章好。大家看王勃的这篇文字,从那些应制八股、歌功颂德的文章标准看,前半篇写景写事倒还说得过去,但是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物描写之后,按这类文章的一般原则,就该转入借滕王阁的盛会来歌颂阎都督领导下的大好形势,而王勃写的是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倾诉了一回他个人的愁闷之情:什么“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些话在此场合下说出来,也是难讨领导喜欢的。

  

  虽然说王勃此文有点仿《兰亭集序》的意味,但他的身份和当时的王羲之有所不同,滕王阁会也不完全等同于兰亭之会,所以这样写是不大符合应酬性质的文章要求的。不过正是由于王勃这种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性格,才有了《滕王阁序》这篇好文,王勃才不管你们谁高兴谁不高兴,我手中的笔就写我心中的话,这正是桀骜不驯的才子本色。

  王勃到滕王阁本是路过,他的目的地是到交趾(越南),去看望父亲,结果乘船时遇到风浪,落水后受惊而死,年仅26岁。真是可惜呀!都说天妒红颜,上天亦妒才子乎?难道上天不忍心这些太超世脱俗的人在这肮脏风尘中挣扎沉沦,而提早将他们召回?以王勃的性情来看,他恐怕再多活几十年,还是这般脾气,也肯定要坎坷一生。

  不过王勃一生虽短如流星一瞬,还是给我们留下好多的珍品。那篇《滕王阁序》写得美不胜收,文中简直是字字珠玑,像什么“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原来周星驰的名字出处在这里)都是上佳的句子,又有“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这样的精彩文字,千载之下读来,仍是满口余香。天雷勾动地火,这震撼乾坤的好文字,酣畅淋漓地卓然问世,真称得上是“乾坤日月张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

  其实写骈文是王勃的一大特长,曾经他还是皇家御用笔杆子、金牌写手呢,所以当时有不少人花钱请王勃写文,这也成了他的收入来源之一。所以,像什么《益州夫子庙碑》《梓州慧义寺碑铭》《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等一大堆类似的文字,都是他为了收钱写的。这些铺陈华丽的骈文,可以拿到比较可观的稿费。各位读者要注意,唐朝那时,写诗是没收入的,写这类碑铭、墓志之类的,却可以赚不少的钱。

  《唐才子传》说:“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而且王勃写文时,那是一气呵成,十分迅捷。他写文有个习惯,先磨墨数升,然后就喝酒,喝到酣畅时,钻到被子里蒙头睡觉,醒了后,就执笔一挥而就,之后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腹稿”。

  王勃的诗,最有名的当数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有气魄,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气息。不过这是王勃年少时的作品,多少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吧。后来王勃心境有所变化,自己又写过一篇叫作《别薛华》的诗,其中道: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同样是写分别之情,但这首诗意境凄凄惨惨,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首大不一样,有判若两人的感觉。其实,才子词人的命运凄惨的时候应该更多些。

  据说曾有异人为王勃看相,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其实是性格决定命运,不是长相决定命运。如果他不是这种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的性格,依他的聪明才智,做个官场老油条,混上公卿将相也并不难,但那不是王勃,不是英姿勃发、傲世见疾的王勃,更不是初唐诗坛上的首俊王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