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你对这个节气了解有多少呢?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一般在一年之中的12月份,过了节气大雪之后便是冬至了,冬至也是数九寒天开始,在这之后,一年便进入到了一个最冷的时间段。过了冬至才算是一年冬天的正式开始,冬至一到就代表寒冬到来,此时开始冬至当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过了冬至之后白天一天比一天变长。冬至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每逢这一天都会放假一天,故有“冬至如年”的说法。
冬至之后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谚语有云“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夏天的结合是在秋分那天,而冬至的到来,也预示春天不远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每一天都有阴阳学说在其中。当冷到极致时,天就会逐渐的变暖,冬至就是一年中最冷的天始,最冷的开始也就预示它冷到了极点,根据“物极必返”的原理,冷到了极点也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其实冬至的起源还是非常早的,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来的一个节气,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起源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就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贤们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故有谚语“土圭测景有冬至”一说。
在古时冬至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一天,古人认为自冬至之日起它代表了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每到一年的12月份时,太阳直射点往南半球移动,在12月22日移动到南纬23°16′时,便不再往南移动了,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便开始往北移动,因此这一天被人们称为冬至。
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相沿至今。《清无嘉录》有“冬至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的仪式称为“贺冬”,这个节气和现在的过节一样,有假期。《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颐和园阳光穿桥景色在冬至才能看到冬至在古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周时称为“岁首”,冬至就是一年的开始,汉时叫“冬节”,以举行贺冬仪式,唐时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上长保佑。而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之礼,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冬至时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阳光穿桥景色而美食方面也有不同的说法,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所到了冬至就要吃饺子,而在河南冬至时会吃一种家里自己做的“捏冻耳朵”其实也是冬至吃饺子,吃了饺子之后,据说在寒冷的冬日不会被冻掉耳朵。
在南方,则多以汤圆为主,冬至吃汤圆也是我国传统的习俗,在江南非常的盛行,汤圆又叫汤团,而在南方冬至时的汤圆又叫“冬至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来说,在国内不同的地区被不同的形式流传着。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 至》左河水
#十二月打卡挑战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