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经历了几代昏君都没亡国,遇上勤政爱民的崇祯反而亡了
在中国历史上,说起国力强盛的王朝,我们恐怕首先会想到汉唐,但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这样一句硬气的话,连汉唐都没有做到,但是大明王朝做到了,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他是非常硬气的,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情壮语。但终究是他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我们不能因为他吊死在煤山,就说这是一个好皇帝。要知道,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关键的是,不是道德高尚,不是斩首多少,不是攻城几座,而是能不能和谐社会、安定政局。但明思宗朱由检显然不是这种人物。
但每个王朝都有着它的寿命,大明王朝也不例外。虽然,大明王朝的末日,在明思宗朱由检之前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不是因为明思宗朱由检扑街才导致大明王朝接近崩溃的。国家的基础,是一个个普通的百姓,百姓的大量破产逃亡,是在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国家的基石,是一个个朝廷的官员,官员体系的瓦解和溃散,也是在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之前就已经开始的。
所以大明王朝灭亡的责任,不能算在明思宗朱由检一个人头上。但是有一点观点,在现在非常流行,就是“魏完吾不死,大明王朝就不会亡”,看起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那么这种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我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主要有三点。
首先,要讲究平衡,古代统治者最怕权力集中在某一方,在明思宗朱由检没有上台的时候,这时候的大明王朝权力都掌握在魏完吾手里,魏完吾把东林党压制死死的,所以在明思宗朱由检上台以后,灭掉了魏完吾,使得东林党迅速上台。东林党人,只会空谈的文人,根本没有挽救国家的能力,如果魏完吾不死,可能就不是这样的局面。
其次,魏完吾增加国家财政,古往今来,每个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钱,大明王朝也不例外。魏完吾知道钱的重要性,搞了什么商业税,矿税之类的,这种税收不是针对老百姓,针对的是那些大世族,大家族,针对那些有钱人。在魏完吾死了以后,那些东林党人废掉了什么商业税,矿税等,那些有钱人不要交税,明思宗朱由检只能把这种负担转接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没有饭吃,自然造反就多了。如果魏完吾不死,大明王朝就可以增加财政税收,有了钱的大明王朝,恐怕最后不会败的这么惨吧!
第三,重视军事,在魏完吾当政期间,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是很强的,魏完吾大量购买火器,火铳,红衣大炮等重型武器,对后金的形势一片大好,捷报频繁,还用大炮重伤了努尔哈赤(不久死亡),搞得皇太极疲惫不堪。在用人方面,重用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等人,在后勤方面,全力保障前方将士,不克扣军饷,保障了前线的后勤。但是在魏完吾死后,大明王朝在用人,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如果魏完吾还在,恐怕就不是这样的局面了。
假如明思宗朱由检没有杀害魏完吾,明思宗朱由检加魏完吾两人,就可以加强中央的权力,抵制东林党的势力,和平期间皇帝会忌惮,但是在乱世,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胜利。在明思宗朱由检临死前,自己也是后悔杀害了魏完吾,下令把魏完吾的尸骨厚葬。或许对于魏完吾,现在大家都不甚熟悉,所以后人通常直接叫他的姓名——魏忠贤,完吾是他的字。
其实说起明朝这些太监,虽说也出了不少祸国殃民的所谓阉狗,但无可置疑的是,明朝的这些太监头头还是很有能力的。毕竟能在成千上万的太监中脱颖而出登上高位,本来就体现了他们的不凡。尤其是纵观明朝历代,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没有重用太监外,其他绝大多数皇帝都重用太监。而其结果是,重用太监的诸多明朝皇帝里,即便能力平庸或昏聩无能,也没有招致亡国,而两个很理性没有重用太监的明惠帝朱允炆和明思宗朱由检,却无一例外都丢了龙椅,这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讽刺。不过这恐怕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就是在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太监群体中,怕是明朝的太监是最有能力的。
另外,明思宗朱由检还有一件祸害大明王朝的事儿,就是:你是条汉子,你想死就死去,但是,你怎么就想不到让自己的太子提前坐镇东南,在你死了以后好继续领导大家对抗各路敌军。就连西晋王朝末年跟天天吃屎一样的蠢驴、东海王司马越,还知道把自己的好兄弟司马睿放到江南,给自己稳定的输血呢!
一个皇帝,怎么就跟个痞子是的,打急了眼,居然拉着自己全家一起把人家砍死,最后一家子被判刑,连个送衣服的都没有,这不是挥刀自宫、自断生路吗?要不是这种货,北京沦陷以后,何至于剩下的依然庞大的大明王朝军队各自为战、甚至相互为战,被人家各个击破。
就这一个选择,明思宗朱由检就努力的办成了满清鞑子和起义军努力百年也办不到的事儿,他肢解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向心力,砍掉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杆旗,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他真是罪孽深重、死有余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