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

  我是小小小美呀儿,喜欢点击关注我。

  

  《活着》余华,这是我认真看完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触很深,我思考的是有的时候活着到底需不需要理由?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而福贵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也许是为了凤珍,有庆,苦根还有更多亲近的人,他们在那样一个社会里,一个又一个地突然死去,福贵的一次又一次地忍住所有悲痛,做起家里最坚强的那一根顶梁柱,似乎不论经历了什么都能勇敢的活着,这才是生命最真实最珍贵的写照!

  

  这里面我还是最喜欢也最怜惜有庆,那么可爱单纯善良的一个孩子,他可以为给自家喜欢的羊喂草每天跑50公里,因为害怕父亲的责骂,每天离家之后就光着脚走50里的路,孩子还那么小,要换做城里的孩子指不定要多娇贵啦!后来家里揭不开锅要把羊卖掉,他只说了不要把羊卖给杀羊的,这里足以见得他有多无奈与不舍,连我都能体会到他当时的痛苦,真的是切心的痛!最可恨的是当时的老师和医生,也不看孩子是多大的,就任凭孩子去献血,孩子当然是善良和无知的,他不懂献血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了危险的事情,可笑的是可爱的有庆居然在医院被抽干血最后惨死的悲剧!医德在哪里!县长夫人的命就是命,还那么小那么懂事的有庆的命就可以随便践踏吗?

  

  这根本就不是在救人,这是在变相的杀人!但是在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即便是发生在现在恐怕也是一样,有时候钱和权往往是可以掩盖事实真相的!有时候又觉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与微不足道,但,我也要努力地活着,并且要活得精彩!

  

  平凡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是中国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主人公悲苦多舛的一生。在这样粗糙平常的生活里,家珍与福贵的爱情、二喜对凤霞的痴情、福贵与春生的过命友情让人心头一暖,更显奢侈珍贵...只可惜造化弄人,爱情、亲情、友情都那么缥缈,转而即逝,作者将每个人物的逝去都描述得异常简单平静,甚至让读者觉得残忍。最后一幕沧桑老人牵着头老牛独坐田间追忆往昔,他与老牛的对话从残忍中得到一点点慰藉,生活于他是冰冷的,他于生活是淡然的...还好还好!

  

  如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最符合这个标准的,像是死人或者没有灵智的动物啊。只觉得福贵是命运洪涛中一片随波逐流的叶子,在本能地活着,悲剧而无奈。看到最后我还是没有通透活着的意义

  

  后面亲人的离开仔细琢磨其实并不是意外,恰恰和福贵有关。首先父亲被福贵气走,母亲也是在福贵被俘虏后的两个月担忧地走了。以及接下来的有庆,好几次有庆说不想上学了,但福贵虽说是为了孩子以后着想,但如果没让有庆去学校大概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悲事。还有苦根,福贵如果不熬太多豆子,也不会落到这个结果。大概唯一和福贵不搭边的就是凤霞的死。本人也属于消极主义者,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并不同情福贵,倒是同情家珍和孩子们。福贵犯下的错,却都让她们来还了。

  

  他父亲不是气走的,是他去他的缸上上厕所掉下来摔死的,母亲也不是担忧死的,是本来就生病了,福贵又把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带在身上了,没有钱治病病死的,如果你说福贵毁了有庆长跑的天赋,我是赞同的,但是有庆不是死在福贵手上的,有庆是死在那个缺德的抽血医生手上的,有庆读书的钱,是把姐姐送出去换来的,可想而知,有多么不易,哪有轻言放弃的道理,包括苦根的死,是家里穷,没有吃过豆子,导致看到了,新奇吃太多,撑死的。小兄弟确实有点点消极,但是你这样想的话,那凤霞的死,其实也怪福贵,因为当初明明要把凤霞送回去的,送到一半自己就心软了,如果送回去了,说不定就不会死了。所以我认为,福贵没有错,只是世上难买早知道罢了。

  

  人的高贵在于即便在生活中饱受不公正的回报,仍然坚持行善。

  “这看似顺从的被动观念,实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坚韧,因为他深深理解生命的无常本是自然,而只要活着就有可能性,就不存在绝望。 ”总结得太赞了 冒昧补充下,福贵知道这种无常,也就没怎么期待“可能性”了。嗯想到的就是麻木的坚忍,为之难过又为之敬佩。

  

  富贵代表万千的普通人性,第一种如贫苦时羡慕富贵人的生活,为此可能会用一些卑鄙下流手段,想努力去攀登,但是胆量又小眼界学识又有限,所以他们的卑鄙下流也只是在于小打小闹,最终落于平庸甘于苟且偷生。第二种如富贵这样的人,生于富贵人家,但天生资质平庸又贪于享受,而且自私和卑鄙下流,但是这种卑鄙下流跟上面一样,倘若这种人家道危难,他也会甘于平庸而苟且偷生。这类人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他们能默默无闻地培养下一代,这就是他们对于社会最大的贡献了。我是瞧不起这种人的,虽说平凡是福,但不是说平凡与平庸相等,平凡是指知足的平凡,是心底存在着公正和公平,尽管他们在极权下能忍,但是会一直伺机而发出声音,但是平庸之人是不会的,他们只会苟且偷生。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的主人公“我”也是这种人。

  

  前几天网上看了一次《奇葩大会》,里面有一位盲人,我觉得说得很好,他说他认为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这个称号,外界的人真的不需要可怜他们,因为他们和他们是平等的,只是他们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未必就比普通人看到得少。我想对您的那位朋友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是靠自己去填满的,不是靠任何外界的东西,爱情、友情、亲情这些的确比财产要珍贵得多,但是终归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因为你就是你。

  

  我不会去想活着的意义,我不会去想我为什么活着,我只知道我能来到这事只是个偶然,尽管人间向来辛酸苦楚多,温暖美好少,但我还是很感激我能来到这事上,我不会去定位自己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活着在我看来很简单,在相应的年龄做相应的事情,快要毕业了,前方有多少无奈我不知道,岁月催人老我不知道,但愿今后能如今这般开朗,找一份工作踏实上班,空余时间娱乐娱乐,我喜欢看综艺,我喜欢唱歌,我喜欢给自己买花,我喜欢布置房间成温馨浪漫,我还喜欢逛街吃东西,尽量按自己的意义生活吧!

  

  其他的复杂的事我不会去多想,关于上帝,关于宇宙,关于心理学,关于哲学,关于时间的奥秘,以前好奇心太重花大量时间研究这些玩意,最后寻找不到答案,最后大脑出了问题抑郁进了医院,恢复以后,现在我又是一个正常人,此后我仿佛看到了生活赤裸裸的模样,原本的模样也很美,我大概能理解什么是难得糊涂的幸福了,书中的世界和现实最大的一个区别在我看来是,书中的太过细腻,能感动他人,而现实同样也是这样的,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将其细腻,这样就差不多了。

  

  之前看过一句话,“一直纠结于活着的意义,是因为你太闲了。”前几天一个学佛的阿姨跟我说“人来到世上,不管是开心快乐,麻不不仁,还是悲伤欲绝,全都是磨难。”想多了真累,不想又不能把生活过明白。

  

  鲁迅先生说过有些人为了吃饭而活着,而有些人为了活着而吃饭。而对于富贵来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一直想把输掉的一百亩地赚回来,一直想着小鸡长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富贵一直在这样地活着,而富贵在小说中说的最后一句话: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挖掘,老年做和尚。我认为是他的人生观或者说作者想传达给我的人生观,在富贵年轻的时候玩,应该就是他的游荡,而她的母亲父亲乃至妻子都没有干涉,而到了中年富贵一心想把日子过好,上天却跟他一次一次的开玩笑。而到了晚年他却的确做了一个和尚,只是为了活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