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下高危职业有哪些?哪些职业有前途?
兑现一个承诺。

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1.新冠流行下的高危职业有哪些?
2.大流行后什么职业会更好?
1.先来看高危职业。
Visual Capitalist此前发布了“新冠病毒感染风险”职业调查,三个衡量维度
(1)与他人接触;
(2)物理接近;
(3)暴露在病毒下。
在此标准下,“感染风险”职业排行榜的前30位大部分都是医生,护士,和理疗人员。

然后日本《週刊女性》杂志刊登了《23种最容易被感染新冠病毒的职业》。
其中高危职业7种:
1.牙科医生
2.牙科保健员
3.妇产科医生
4.急救科医生
5.兽医护士
6.夜总会小姐
7.提供性服务的小姐
其他的好理解,大家可能有疑问的是第五项:不是说宠物不传染吗?为什么兽医容易感染?
首先,宠物不是不会传染,已经有实验证明宠物是有可能感染的,但概率极低。
世卫的数据是,在极低的概率下,与感染者亲密生活的宠物,鼻部、肛门处的检测样本可能会呈弱阳性。
这种亲密生活可能是一起睡觉,脸贴脸,共用水杯等。
其次,兽医是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很多主人是阳的,但宠物生病又不能不看,每天的间接问诊带来了感染风险,同时兽医的防护也没有医护人员严密。所以兽医是易感人群。
我表弟就是兽医,已经感染两次了。
另外较高危的职业15种:
1.快递业
2.公交车司机
3.垃圾收集业
4.护士
5.警察
6.葬仪业
7.翻译
8.洗衣店服务员
9.铁路乘务员
10.中学教师
11.按摩店服务员
12.脱毛沙龙服务员
13.消防员
14.保育员
15.收银员
另外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东南亚)》8月发表的论文中,调查了印度相关人员的感染和再感染密度。对二次感染的结论是:
学生,行政/文职人员的二次感染率为15.4%。
教职工,科学家,研究人员为24.3%。
护理人员为40.8%。
医师是38.6%。

以上就是目前查到的高危职业,大家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2.什么职业会更好?
先说一个结论,我对绝大多数行业都不乐观。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少子化。
我们都知道,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那么很多行业也就没了成长性。
比如所有母婴相关的行业,儿童食品、服装、玩具、图书、育儿、幼儿园等未来都会大幅下滑,因为整体需求是萎缩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雅培、明治、多美滋、美赞臣、恒天然、可瑞康等外资奶粉相继退出中国婴幼儿市场。资本是最敏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职业发展前景都要打问号。比如有朋友问:小学老师未来有发展吗?我觉得空间有限,因为生源越来越少了。
第二个不乐观的原因是,地产的大周期结束了。
地产这个行业不利因素有点多,上面是房住不炒的政策压制,中间是城镇化降速,下面是年轻人不结婚生子——没有新生人口,新建房子给鬼住吗?
不造房子了,很多行业也会受影响。地产的链条很长,涉及大大小小300个类目,既有上游的钢铁、水泥,设计、建材、装饰、管道、园林,又有下游的装修、瓷砖、涂料、地板、门窗、卫浴、家具、电器和广告等等等等。

比如我身边做家具和家居的老板,这几年一直在谋求转型,因为你不买新房子了,也就不会买床和沙发、油烟机、热水器了,那么这些行业的需求也是向下的。
第三个不乐观的原因,当然是疫情。
有的朋友说,不是已经放开了吗,难道消费不会好吗?地铁上的,出去旅游的,堵车的,越来越多了啊,2023年的主题不是复苏吗?

经济复苏从来都不是看这些,主任是这样讲的

我也相信经济会有复苏,毕竟2022年的基数低,你在谷底,向哪走都是上坡路。但疫情讨厌的地方在于没有一阳永逸。
日本都第八波了。2022年9月“帝国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放开管控后奥密克戎带来了严重的“用工荒”,长期雇员的人力短缺率为49.3%。打工需求最旺盛的餐饮业,非长期雇员人力短缺率超过70%。

道理也很简单,员工连续感染,以及后遗症,所以人手短缺。
再来看美国,食品和餐饮是有恢复的,2019-2022年三年的CAGR增长约为10%。

但与此同时,这三年美国25-44岁人群的超额死亡率分别为23.91%,42.79%和32.12%。有朋友调侃说,美国年轻人挺猛的,宁可不要命也要出去吃。
再来看看疫情数据最漂亮的新加坡
2022年上半年新加坡业务萎缩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零售业、卫教业和餐饮业;倒闭企业数量增加最多的行业:零售业、制造业、餐饮业。

新加坡可是放开的国家啊,复苏了吗?
可以预见,在第一波大规模感染后会有报复消费,憋了三年了,谁不想出去玩呢?阳康们觉得自己有抗体出去吃喝、旅游、休闲。
4个月后随着抗体消减和新毒株出现,一切幻想都被第二波击垮,新一波感染出现,餐饮零售休闲娱乐大幅倒闭。然后周而复返,第三波,第四波……
直到有一天,有些人想开了:既然说不定哪天人就没了,还为明天存什么钱啊?今朝有钱今朝花吧。消费复苏了。
当然,上面这个是我编的,消费行业真实怎么走,还要看具体会有什么措施出台来应对。比如代金券,比如香港的营业场合要按规定开净化器,这其实有助于消费复苏。
但我觉得消费复苏的障碍除了疫情,还有居民杠杆。在过去的30年,我国居民杠杆率是这种走势。

30年的加杠杆大周期,终于在2020年底加到了62.2%——说白了,大多数人的财富在房子里,每个月赚的工资先还房贷,拿什么来消费?
反正我对消费复苏没那么乐观,真要复苏也是新基建和高端制造,今年看看会不会打脸吧(我倒希望打脸,真消费复苏了我们也能跟着赚点钱)。
那有哪些行业会变好吗?
还是有一些的,比如电力,宠物,养老,牙医,保健和医药,机器人,医疗级消费品,半导体,虚拟现实,消费降级零售等。
篇幅有限,今天只讲一个疫情受益行业,殡葬业。
有的朋友说:这还用你说?这我还不知道吗?自从放开,我们那的火葬场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这个确实。但我想说的是,即使没有疫情,殡葬行业也会迎来一波周期,疫情只是让这个周期加速了而已。
咱们做个简单推演,不是很严谨,你明白个意思就好:
1954年是建国后第一个新生儿高峰,出生2232万(2022年应该不到一半)。目前我国人均寿命77岁,1954+77=2031。
假设标准差为5岁,那第一波人口高峰的人会在2026-2036年集中过世。
第二波人口高峰1962-1975年,将于2034-2057年离世。
那么2026-2057年,建国后两个人口高峰出生的人会陆续离世。殡葬业会进入一个30年的景气周期。需求量会放大。
有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周期吗?
常规推断,加速的因素有天启四骑士:瘟疫、饥荒和战争。
饥荒是不太可能了,毕竟中国有全世界60+%的粮食储备。
战争也不是个大概率事件。
就剩一个因素,瘟疫,也就是眼下的新冠病毒,这个因素确实会让周期加速。它有可能就把原本2026年才来的周期给加速到了2023年。

有什么因素能让周期减速吗?有的,比如疫苗,抗病毒的药物,管控手段,戴口罩等等。
那殡葬行业在大周期下有什么不利的吗?
也是有的。一旦过世的人增多,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那么简葬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大家在殡葬上花的钱就越来越少了。
本质还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的消费降级。
(今天就聊这么多罢,改天再来填电力行业分析的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