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求:就是一气、一念、一始终
《十三邀》节目中,钱理群说:
我们处在一个没有确定性的时代,变数太多,来日并不方长。
的确是这样,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变化太多,冲突太多。很多人惶惶,不知道怎样掌控自己。
其实,在这样不确定的大环境中,我们每一个更应该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把不确定性转化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成长的障碍。更需要有定力,要开放而积极地去拥抱不确定性,要相信自己,定住自己。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有的人听到这句话感觉很励志,但也有人感觉这句话就是鸡汤。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这不是什么鸡汤,这是真实的吸引力法则。
先听个故事:
鲁梅尔特,是美国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位大学者,他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故事:1977年,鲁梅尔特还是一名学生,他在参加MBA最后一轮考试时,有一道题说:当时只生产摩托车的本田,是否应该进入汽车行业?
显然,这是一道送分题,正确答案是:不应该。原因很简单:
第一,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第二,在日本、美国和欧洲都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
第三,本田几乎没有生产汽车的经验;
第四,本田没有汽车分销系统。
总而言之,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想,本田都不应该进入汽车行业。
结果呢?本田就是杀进去了。8年之后,鲁梅尔特的妻子,正开着一辆本田汽车。
你看,谁也没想到,本田公司在汽车行业大获成功。
这个“本田问题”里,根本不存在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有的只是你想不想的问题。
在本田的战略愿景里,不光有摩托车,还要有汽车。
换句话说,愿景比现实更重要。愿景是一种意向、一种对未来的想象。
正所谓,心不想,事不成。
在吸引力法则中,只有自己内心极度渴望,你内在能量的频率,才能将其呼唤到可实现的射程范围内。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也说:
心不唤物,物不至。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
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
所谓,心心念念,必有回响。

稻盛和夫无论对事业还是对人生,都抱有非常强烈的愿望。他坚信想要做成一件事,不可或缺的首先就是“强烈的愿望”。
他认为:人生中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内心吸引而来。
可是人这一生中,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事,有的人一事无成呢?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有非常大的差别。但稻盛和夫认为,人们所持的愿望在高度、深度、热度、大小程度上的差异更大。
很多人做事都是浅尝辄止,没走两步呢,看不到希望,就止步了。本来“可能”的事,也变成“不可能”了。事没成,初心也丢了。凡是能成事的人,心有执念,甚至在别人看来是执拗,而且初心的念头不灭。他们善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你在心里念叨些什么,你信什么,你的世界观就是什么。这种愿力能使沉睡在我们身上的巨大潜力迸发,进而促进人生精进。
在吸引力法则中,比较精细地来剖析的话,人体就是个小宇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发愿,其实是在做能量的重组和设计,是你发出一个系列能量波,去和宇宙中的能量契合。
内在是投影源,外在是投影的相(像)。
你的心灵能量状态一直在帮助你定位现实能量状态。有些人目标明确,能够聚焦心灵所处的方向,他会有一定成就出来。有些人很离散,又不会从内在去找信息的相互关联,就常会感到无力,起起伏伏,浑浑噩噩,这样的人生命能量无法聚焦,很难在现实里印证心灵能量。
我们与什么样的能量去同频共振,取决于我们带着什么样的认知、什么样的“起心动念”、什么样的指令。
这里,很多人会疑疑惑。原来我也写过这方面的小文,很多有在评论区里留言说,我天天想钱,时时想钱,也不见自己有大钱啊?我天天想那个心中的她,也没吸引来啊?我天天想家庭幸福,但真实却是一地鸡毛。
一个抱怨丈夫的妻子,她的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的婚姻幸福,相反,她深深地认定自己的丈夫糟糕透顶,选择这个男人真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由于她内心的认定,所以,她所相信的东西最终让她的婚姻生活越来越糟糕,而她的丈夫也会真的越来越不如她的意。
所以,不是说,我们只要相信就能创造一切,而是说,当我们内心深处相信什么,由于我们百分百真的相信,我们的行为会自然地顺应这种相信,最终内心的信念与持续的行为让一切变成现实。
想想看,回到上面那些你疑惑的,你的内心深处到底是怎样的纠结?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8%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