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一生会经历三次‘生死’,从一片树叶开始,却给人那么大启发

  丨本文由小青话茶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青话茶

  丨作者:小青

  1、

  人生诸般事,既有得亦有失,生活中百般姿态,患得又患失。

  人无所求时,无所不有。有所求时,所得皆无。

  心如止水,方能波澜不惊。

  得到为何物?一念有罢了。失去为何物?一念空罢了。

  若想要寻得光明,便常常要桎梏在欲里,便常常要奔波在寻中。

  若做不到放下执妄,何以见得光明呢?

  我们常说,茶不过是一片树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在茶农眼里就是普通的农产品。

  然而,我们应时常想,当茶从树叶变成了茶叶之时,它的生命是否就已经结束了呢?

  2、

  其实对于茶来说,生命的结束并不只是从树叶成为茶叶的那一刻。

  当茶被沸水滋润过后,茶叶慢慢地被浸润,在水中不断地翻腾,来回上下地浮动,这是它再一次的舒展身姿,是它将自身最美好的菁华回馈给那个最懂它的人的时刻。

  这也是茶生命的升华。

  因此茶是伟大的,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人。

  但也正因为有了人,茶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是人让茶的生命更加地精彩,让茶能够从一片树叶变为茶,进而肆意的展现自己。

  那么,茶的生命到底是哪三次呢?茶又是如何经历三次‘生死劫’的?

  3、

  第一次生命,是茶在树上生长的日子。

  这些日子里,茶为了生长,努力地被阳光和雨露滋润着,疯狂汲取这大地的矿物质,乃至一切所能接触到的养分。

  这是它为了能成为茶而做的努力。

  当一棵茶树从幼龄进入成龄后,就可以正式投产了,茶农们为了保持茶树的旺盛生长以及高产和茶叶的稳定,会持续地去改造茶树。

  这对于茶树来说,无异于是最大地疼苦。被人肆意地修剪。

  然而这种修剪是为了改善茶树地生长状态,只有经过了修剪,茶树才能更好地生长,茶芽才能更好地萌发。

  这段生命,是茶树不断磨练自己的日子,茶树在茶农的帮助下,慢慢破茧成蝶。

  4、

  第二次生命,是茶在铁锅中的历练。

  当茶生长到了可以采摘的阶段时,茶农就会把茶采下来。

  通过不断地翻炒以及揉捻,将茶做成特定的形状。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制茶的过程中,制茶师傅会根据不同的天气,来调整制茶的手法。

  因为茶叶的生产是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的,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手法,制出来的茶,味道肯定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看天做茶”。

  而我们之所以要去炒茶,是为了让茶的生命在这一刻定格,利用高温去破坏茶叶的氧化酶,让茶叶的氧化过程终止。

  这个过程看似把茶炒“死”了,其实不过是让茶叶在最美的时刻定格,当茶叶遇到水,便会重新绽放最美的姿态。

  曾经就有一个诗人这样写道:“从一杯绿茶中,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

  如果茶叶离开了炒制,茶叶的生命是不会如此鲜活的。

  5、

  第三次生命,是茶在茶壶中的尽情绽放。

  喝茶的人用水去滋润茶,这是他最后一次生命的绽放,也是茶最美的时刻。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写的,写的即是实境,也是实感。

  “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而茶叶的生命蕴含也在其中。

  将茶置入壶中,然后缓缓地注入水,看着茶叶被慢慢浸润,在水中翻滚,上下浮动,将身姿舒展开来,茶叶原先的颜色也变得鲜活,随后缕缕清香飘起。

  夕阳晚,清风在,心却苦于无静处。月澄静,暗香来,心却忧患喧嚣近。

  不如喝一杯茶,感受历经三次生死的茶,奉献给人的最美好的感觉。

  喝茶,就该不妄于得到,不嗔于失去。从容即无波澜惊,淡泊即得空灵境。能得,亦能失,能失,而复得。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就请点个赞。【小青话茶】带你了解更多红茶,岩茶相关知识!

  我是小青,与你共品佳茗~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青话茶的小青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