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打败了努尔哈赤却被崇祯罢官,76岁时携全家战死沙场

  夕阳下,车队缓缓地行驶,坐在马车上的孙承宗对于“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有了真切地感受。孙承宗回头望向都城,望向皇宫,他不知道崇祯皇帝在做什么,百官们又在做什么,但他知道,这座大厦,自己一生也扶不起来了。

  这已经不是孙承宗第一次辞官归乡,每一次离开京城,都是孙承宗主动请辞,可是孙承宗知道,偌大的京城,已经容不下自己。皇宫里的朱由检是一位勤政却多疑寡恩的皇帝,朝堂上的百官个个自命清高,孙承宗这样的实干派,在其中只会格格不入。

  从一位老师,到朝政重臣,再到边关支柱,孙承宗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平静。

  孙承宗长相端正雄伟,声音浑厚,气质出众。孙承宗起先在房守士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后来房守士奉命去大同边关,孙承宗随同前往。在大同这座重镇,教师出身的孙承宗却对军事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他与边关的老兵交谈,接触军队中的普通士卒,询问一些关防事务,倾听他们的想法。孙承宗的边关思想和理论,正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

  万历年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得以入翰林院,成为朝中官员。明熹宗即位后,孙承宗担任日讲官,成为年轻皇帝的老师之一。

  天启年间,后金的攻势愈发猛烈,边关重镇接连沦陷,局势渐渐危急。朝中大臣们都认为孙承宗通晓兵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添设侍郎,主持辽东防务。然而明熹宗对孙承宗感情很深,不愿意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不论臣子们怎么上书,他都要将孙承宗留在皇宫里。

  直到清兵进逼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之后,明熹宗才不情不愿的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孙承宗上任后,立刻上书请求重视武将的地位,收拢边关的难民,整顿京师和边镇的军队,修缮边关的城墙和营垒,并对一部分渎职的将领进行了弹劾。对于孙承宗的建议,明熹宗一律采纳。

  在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孙承宗培养出很多将领,诸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人出自于孙承宗麾下。袁崇焕守宁远的建议,也正是孙承宗在与王在晋进行一番争论后敲定的。所以说,宁远防线也是孙承宗留下来的财富。

  孙承宗对于驻守东江镇的毛文龙很器重,他请求朝鲜声援辽东,并犒劳资助毛文龙。对于火器和军备,孙承宗也十分重视,正是在孙承宗的主持下,明朝的火器部队逐渐恢复。

  从后来局势的走向来看,孙承宗无疑是有先见之明的,不论是宁远防线还是毛文龙的皮岛,抑或是火器部队,对于明朝抵御清军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孙承宗,朱由校是信任的,但对于魏忠贤,朱由校也十分宠信。魏忠贤见孙承宗与皇帝如此亲近,影响力很大,就派人讨好孙承宗。孙承宗厌恶阉党,没有给魏忠贤的人好脸色,魏忠贤因此记恨孙承宗。

  魏忠贤在朝中坐大后,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将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人驱逐出京。孙承宗见魏忠贤祸乱朝政,打算弹劾魏忠贤。孙承宗考虑到有魏忠贤从中作梗,上书恐怕会被魏忠贤拦下,必须面见皇帝才行。于是孙承宗利用贺寿的机会,请求入京,打算借机弹劾魏忠贤。

  可是这件事还是被魏忠贤得知了,他向皇帝朱由校哭诉,朱由校信任魏忠贤,就命孙承宗返回辽东,不得进京。魏忠贤借此机会,让党羽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愤懑之下,请求辞官。

  对于孙承宗的去留问题,朱由校也是十分纠结的,因为他是自己的老师,也是一位边防能臣。有明以来,边防一直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到了明朝中晚期,北部的边防关乎明朝的存亡,边防官员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孙承宗是一位重要的边防官员,他督师辽东的时候,屯田练兵,整顿军备,修缮城堡,巩固边防,让努尔哈赤十分头疼。

  这个时候的明朝,想要主动进攻其实已经不容易取得胜利,孙承宗的堡垒战术是稳妥的方法,然而当官员们纷纷弹劾孙承宗的时候,他的战术就成了劳财伤民,畏战退缩。就算朱由校信任孙承宗,孙承宗也没办法待下去了,他上书称病辞官,回到家乡。朱由校同意了孙承宗的辞官请求,但他对孙承宗依旧十分重视,还特别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

  崇祯皇帝上位后,铲除了魏忠贤和阉党,并重新启用了孙承宗。可是与朱由校的信任相比,朱由检对孙承宗却多了很多戒备。

  崇祯二年清军直逼都城,京畿地区戒严。崇祯紧急召见孙承宗,并让他留在京城,总督内外军务。可是第二天半夜,崇祯又突然下令,让孙承宗前往通州。孙承宗只得带领二十七名骑兵出城直奔通州。

  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指挥下,清军的攻势受到了阻滞。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却将袁崇焕下狱,京城里的守军也将下面浴血奋战的辽东军当作叛军,用炮石对他们进行砸击。祖大寿愤怒之下,率领军队往东溃走。危急之际,又是孙承宗上书崇祯,并安慰祖大寿等人,将军队重新归拢。

  在孙承宗的率领下,勤王的明军击败了清军,收复了失地,清军被迫退走。崇祯皇帝大喜,加封孙承宗为太傅,赐蟒服。

  可是,崇祯四年,当朝中大臣责怪孙承宗的时候,崇祯皇帝却拒绝维护孙承宗。在崇祯皇帝手下干活,即使立下汗马功劳,只要犯一次错,崇祯皇帝就会失去信任,转而对其进行怀疑和打压。

  孙承宗无奈,只得再次辞官回乡。此后,这位大明朝的军事战略家,只能待在高阳家中,无奈地看着天下将倾。

  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高阳。已经七十六岁的孙承宗率领全家人和全城的军民守城。孙承宗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告破。城破后,孙承宗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儿全部战死,孙家百余人殉国。

  孙承宗,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打得努尔哈赤抬不起来头,数次击败清军,却败在了自己人手中。当七十六岁的孙承宗带着全家人抗清战死的时候,朝中的百官们却在内斗和投降。这是晚明的悲歌,也是孙承宗的悲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