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应是天灾,而非人祸!

  一提起明朝灭亡,一部分人会说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闯王进城逼宫,崇祯吊死煤山,大明灭亡。还有的人会说,清兵扣关,吴三桂因为陈圆圆,放清军入关,导致大明江山被外族所占,大明才灭亡的。但是谁都没有注意到明朝的人口增长与土地的悖论,小冰期气候和蒙古鼠疫带来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问题的根源,闯王攻占北京,吴三桂放清军入关,都是因为陈圆圆和自己的家族遭到义军刘宗敏部的屠杀,才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打开山海关城门放清军入关的,清军入关赶走了闯王,却夺去了大明的江山。这一切的开头就是官逼民反,为什么到了明末才会闹到官逼民反呢?

  第一,到了明末,人口数量和清初的四万万人口接近,明王朝并没有拓展自己的疆土,这样算下来,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不算上地主阶级的苛捐杂税,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就已经有限了,这个矛盾显然已经无法解决。明末又正好处于小冰期,气候逐渐变的冷而干燥,导致华北平原的农业歉收,再加上苛捐杂税的盘剥,农民流离失所。

  

  其次,战争造成的瘟疫在华北流民的迁徙下,传播到河南,陕西和直隶等地,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天启三年(1623年),明军在北方征伐时就发现了流民携带的瘟疫,随即严加把控各处关隘。崇祯六年,山西再次出现瘟疫,以至于“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这种恶性的瘟疫,还随着起义军的迁移和败退流传到更多的省份。崇祯十年(1637年)后,山西全境“瘟疫盛作,死者过半”,大批平民接连丧生。瘟疫导致产生了更多的难民,难民无法生存加入起义军讨生活,带着瘟疫的起义军战斗力进一步退化,节节败退又把瘟疫带到更远的地方,这已经形成了一个瘟疫传播的恶性循环。这使得地主阶级无法盘剥其民,民丧者十之八九,也无法征兵和征粮来组织起有效的战斗力,对抗起义军和清朝的军队。起义军战斗中还把瘟疫传播给了明军,导致明军相继传染,战斗力只有平时的一到二成,根本无法抵御起义军,更无法抵御清军的八千铁骑,不然明朝少说几十万军队怎么可能会被清军八千铁骑追着打。

  

  这样一来就很明显了,小冰期造成的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不堪重负的明朝的土地生产力,从而造成流民四起,流民又携带北方草原的鼠疫,感染了中部和南方几省的农民,导致更大规模的流民潮,从而引发了民变,即农民起义。起义者携带着对明王朝的怨恨和鼠疫传染力,与之作战的明军虽攻克了北京,但是后来瘟疫大爆发,不得不流窜四方,导致了全国范围的瘟疫传播,瘟疫不但摧毁了起义军,也摧毁了守卫各州县的明军,明军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如何能抵御清朝小数量精锐骑兵的进攻?最终州府失陷,难民流离失所,清军肆虐,明军溃不成军。大明在瘟疫和战争的双重夹攻下,国破家亡。

  

  可见,从一开始,都是因为自然灾害和瘟疫的传播才导致后边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冥冥之中这才是一切的根源和始作俑者,而非简单的一两个历史人物才造就的局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