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工程:这几项世界级工程,揭露了秦始皇恐惧和秦朝死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同时开启了多项,堪称世界级的工程,先后动用了超过370万人,占到整个秦朝人口的十分之二,那秦始皇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工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秦始皇的工程。

  

  自从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之后,就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彻底清剿六国的残余贵族,就势必会引起他们的拼死抵抗,但如果不清理,又担心他们会伺机复辟,他明白大秦王朝的统一,只是吞并了六国的疆土,却没有得到六国的民心;因此在秦朝建立之初,他先是迁六国贵族,至咸阳定居,而后又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些贵族势力的反扑,包括先后五次巡游天下,也是为了在各地郡县刻石纪功,让全天下人,都以秦朝为荣,希望以此来消除,六国人心中的亡国之恨;不过可惜的是,六国亡秦之心不死,整整九年的时间,秦朝的体制始终无法贯彻到基层,但就在王朝体制陷入僵局时,嬴政却突然下令,要修灵渠、建宫殿、造直道、铸长城,又同时开启了南北两线战事,秦朝男子除了为官之外,剩下的不是从军,就是参加徭役,致死率高达十之六七,这一系列工程,不仅极大地消耗了秦朝国力,而且也直接引发了后来陈胜吴广,和刘邦项羽的起义,那这位曾经一统华夏的始皇帝,为什么会冒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风险,将秦朝推向崩溃的边缘呢?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嬴政病逝于沙丘,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丞相李斯,曾提交了一份,名为《行督责书》的治国手册,在这份手册中,就阐述了秦始皇,开启这些工程的目的;其实早在六国覆灭、秦朝建立之前,嬴政和丞相李斯,就已经商讨了战后事宜,整个春秋战国,分裂时间长达549年,列国的百姓都已经在本国,繁衍生息了二十余代人,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国观念,就是一统天下的最大难点,无论是秦、楚、赵,哪个国家夺得天下,都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反抗,战争可以吞并领土,但却难以磨灭他们的思想;因此李斯,在《行督责书》中说道,想要消除这种亡国之恨,彻底统一民族意识,就必须秉承商君之法,让全天下的百姓都疲于奔命,压缩掉他们的生存空间,使得他们没有力气、也没有能力造反,而转移矛盾,和消耗人口的具体策略,就是南征北战寻找新的敌人,和大兴土木提高徭役人数,后来的汉武帝,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也曾效仿秦始皇,采取了一个“灭胡”政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先后组建了长城、岭南两支军团,并同时开启了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这两条战线,在秦朝有一个“七科谪”制度,指的就是吏有罪,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这七类人,会被优先发配到边疆地区,这就是长城军团,和岭南军团主体人群,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些不稳定因素,其实也就是六国残余势力,全部消耗在边防之上;除此之外,在北方边防上,秦始皇又开启了长城工程,可以说是秦朝最大的工程,主要是用于阻拦游牧骑兵的防御工事,自古以来,游牧部落的频繁侵扰,一直都是农耕文明的心头病,每当草原遭受天灾,周边的游牧民族,就必然要掠夺农耕文明的资源,虽然农耕文明善于大规模作战,但却难以预防这种游击策略,最重要的是,农耕不像是游牧一样,普遍的善于骑马。

  

  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边境地区的列国,就开始用修建高墙、长城,来作为抵挡游牧的防御工事,自秦之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几乎历朝历代都会修建长城,以此来作为防御,今天的长城遗址,就是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下令修建的工程;长城既可以阻挡马匹,又方便东西线支援,而且一旦与游牧部落开战,长城天险,可以对其形成经济封锁,避免游牧部落的壮大;因此在公元前215年,也就是北击匈奴的一年后,秦始皇又开始大规模修建长城,将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相互连接,形成了一条万里长城,整个工程长达10年,共动用民夫、战俘超过200万人,加上长城军团的30万人,和后续的补给人群,总人数将近有250万人;在南方军事上,秦始皇又开启了灵渠工程(水流上个视频),目的是为了给岭南军团,提供一条便捷的运输通道,整个工程耗时三年,共动用10万余人,加上岭南军团50万人,总人数达到了60万人。

  到了两年之后,秦始皇又再次加大了,对于长城军团的投资,为了便于运输和通信,直接建造了一条高速通道,也就是秦始皇四大工程之一的秦直道,整条秦直道四通八达,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内蒙九原郡,全长超过700公里,最宽处大概有60米,拿到今天,就等于是双向八车道,相当于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其实在这个时期,与匈奴之间的战事,就已经临近尾声,之所以修建这条秦直道,除了消耗民力的原因之外,也是为了防止边境和内部的同时动乱;秦直道的建造方式,主要是将一层层的夯土压实,所以两千年来,其上都没有长出什么高大的树木,在整个建造过程中,遇到高山就直接挖平,遇到山沟就直接填平,另外在许多天险地区,又修建了一些可通马车的栈道,为了避免起伏高差,还针对一些凹陷、凸起部分,就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铲平和填充。

  

  到了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在两线战事的基础上,以“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为由,开始着手在龙首原西侧,建造一处政通天下的朝宫,这座宫殿,就是号称天下第一宫的阿房宫,整个阿房宫,占地大约有15平方公里,相当于整整20个故宫,其内建筑包括前殿、兰池宫、上天台、上林苑等,仅仅是一个前殿,就占地800余亩,等于是9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整个工程预计要3年完工,共动用70万人;后来唐朝的文学家杜牧,曾为此写下了一首《阿房宫赋》,将阿房宫称为是天上宫殿,但可惜的是,被西楚霸王项羽焚烧殆尽,最后化为了一捧焦土;在2006年时,著名考古学家李毓芳,曾组织过一场,针对阿房宫的考察活动,最终得出结论,阿房宫其实并没有完工,甚至并没有建造宫殿,仅仅是修建了一些,大规模的夯土台基,而且就这些夯土台基,就被联合国认定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宫”,难道70万人耗费3年,就只是留下了一片夯土台基吗?按照李斯的说法来看,建造阿房宫的目的,就是为了耗尽六国的残余劳动力。

  

  最后一项工程,就是我们熟知的秦始皇陵,也是秦始皇这几大工程中,耗时最长的一项,仅其中的一个兵马俑坑,就被评为了世界八大奇迹,一般来说,在皇帝即位之后,就会着手修建帝王陵墓,秦始皇陵也是这样,早在嬴政13时就开始修建,但就在阿房宫修建的同时,秦始皇又再次加大了陵墓的规模,从原先的中心地带,扩大到了整整56平方公里,大概相当于72个故宫的面积,期间动用徭役超过70万,致死率高达十之五六,整个工程耗时将近39年,要知道秦始皇寿命也才49岁,如果是从即位之初开始修建,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病逝后,还修建了将近3年,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处理六国战犯及遗民,如果放归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引起叛乱,如果不是爆发了起义,恐怕修建的时间还要更久,后来陈胜吴广出现之后,章邯抽取了部分,修建皇陵的工役,组成一支骊山军团,人数大概有20万上下,后来这支军团,不到半年就攻陷了张楚的都城,消灭了起义军的主力,而后又逼近魏国都城,击败了前来增援的齐楚联军,此后一个月的时间,又在定陶联合长城军团击败楚军,杀死了楚军首领项梁,重创了整个起义势力。

  

  可惜在秦朝的都城咸阳,还有胡亥和赵高两个人才,在他们的微操之下,骊山军团先是在巨鹿惨败,而后又于次年,直接带20万人投降项羽,秦朝的灭亡,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偶然性;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认为,秦朝的覆灭,是因为秦始皇的遗毒,和秦二世的暴政,说实话整部封建史,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底层百姓的苦难史,百姓决定不了王朝的兴衰,秦始皇真正要面对的,是操控王朝的贵族势力。

  在北宋变法时,大臣文彦博曾对宋神宗说:“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其实最早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灭秦的汉高祖刘邦,这也是刘邦得天下的重要因素;秦朝统一天下之后,虽然针对六国的贵族,进行了一系列的约束,但其实他们的根基不受影响,秦朝的基层官吏,想要管控原本六国的疆土,就必须要与这些地方豪强,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古时的地方大家族和地方官吏,大多都会有一个合作关系,而且大部分的地方豪门,甚至要凌驾于地方长官,问题就出在这里;秦始皇想要实行郡县,废除分封,就必然损伤,这些老牌贵族的利益,这也就是秦朝体制,无法贯彻的主要原因;在秦始皇为政后期,之所以要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就是为了将这些贵族,能够利用的民力压缩到极致,通过徭役苛政,不惜耗费国力,将他们与普通百姓,压榨到同一个阶层,让秦朝脱离贵族掌控的同时,也为国家修建一些大型工事,并顺手解决外患,相当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让他们来分摊秦朝的成本。

  结果没想到意外来得太快,先是嬴政突然病逝于沙丘,而后胡亥与赵高,又杀光了秦朝大将,搬掉丞相李斯,彻底动摇了秦朝国体,尽管李斯临终前,提交了一份《行督责书》,但奈何胡亥实在是看不懂,最终导致整个秦朝,彻底陷入了贵族手中;此后尽管各地,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起义,但在这些地方豪强庇护之下,这些基层官吏,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想要稳定,就必须与这些贵族合作,而贵族却又因不满秦朝的体制,从而暗中扶持起义势力,就在这种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整个大秦的统治,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尤其是到了后期,秦地的地方豪强,也放弃了整个秦朝,选择让秦朝灭亡,然后重新扶持一个新的政权,自己依旧是这片土地的贵族,他们不是想要维护秦朝的统治,而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秩序,因此说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刘邦,才成为了下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所以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并没有废除分封,而是单独创立了一个郡国并行制,先是分封诸侯,来安抚列国贵族,之后再开放几处郡县,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最后再通过几代帝王的努力,逐步清理掉诸侯,渐渐过渡到彻底的郡县制度。

  

  那为什么秦始皇,就不能使用刘邦的方法呢?从郡县分封的并行,慢慢扩展到郡县制呢?这里就牵扯到了历史的偶然性,灭秦战争,和之后的楚汉争霸,一度将地方豪强的势力消耗殆尽,在刘邦建立西汉后,贵族和豪强阶层的掌控,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真空期,因此刘邦能够迁六国贵族于关中,彻底掌控整个贵族势力,但即算如此,也无法彻底贯彻郡县制,所以到了东汉,相同的方法却也不再奏效。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部王朝更迭封建史,实际上是贵族势力的寄生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