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唯一的孙子,30岁考上博士,40岁被授少将,令人敬佩

  引言

  说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伟大的领导人,很多人心目中的答案都是统一的,那就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无疑是成功的,也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然而,在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道路上,毛主席也失去了很多。如牺牲的爱人、亲人、挚友等。与此同时,他对子女们也充满了亏欠,10个子女中有失散的、夭折的、牺牲的,最终留在身边的仅剩下一个儿子毛岸青和两个女儿李敏、李讷。到了第三代,他老人家仅有一个孙子毛新宇。

  

  01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与他相互扶持长大的弟弟毛岸青同样深受打击。兄弟俩早年流落上海街头的时候,毛岸青曾意外受伤,留下了终身难以治愈的脑疾。经过在苏联的多年疗养,他的病情本已经稳定,也回国参加了工作。

  然而,与自己相依为命多年的哥哥突然牺牲,对他造成的打击是沉重的,病情突然加重。经过多年疗养,他才从痛苦中慢慢恢复过来,也因此错过了最好的青春年华。直到1960年,在毛主席和亲友的撮合下,37岁的毛岸青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就是邵华。

  

  02

  1970年1月,毛岸青夫妇的独子出生了。得知孙儿出生的消息,毛主席异常开心,亲自为其取名为“新宇”。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加上毛主席晚年工作繁重、身体每况愈下,祖孙俩并没有住在一起,只是偶尔才能够团聚。在毛新宇的童年印象中,爷爷是很慈祥亲和的,还给自己讲过西游记的故事。

  在他6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但爷爷对他的影响却是一生的。作为毛主席的后代,毛岸青夫妇谨遵他老人家的嘱咐,低调做人,远离政治。对于唯一的孩子,他们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尤其重视对他的革命传统教育。毛新宇至今还记得,自己三四岁就开始背诵毛主席诗词,从小学习书法。

  

  03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革命家风对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喜欢哲学、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点与爷爷不谋而合。1988年,他考上大学,选择了自己一直比较热爱的历史专业。毕业后,他本想继续在这一领域深造,却因母亲的劝导转变了思想。

  母亲邵华长期在部队里面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多年来先后出版了数十部跟党史和革命历史有关的文学作品和研究专著。她在这方面有着很好地经验与远见,且社会上已经有人开始专门研究毛主席思想。作为毛主席的直系后代,她认为儿子更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

  

  04

  就这样,毛新宇转而考取了中央党校的研究生,主修党史和毛泽东思想。对此,他很感激自己的母亲,是她让自己坚定的树立了人生的方向与事业的方向。除了读书和搞研究,母亲还教导他要重视社会调查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真理,更好地印证毛主席思想的与时俱进。

  2000年,毛新宇的事业与人生再次出现转折。这一年,他进入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同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这位红三代,终于走上了和祖父、父辈同样的军旅生涯,这也意味着他身上背负的使命越来越重。2010年,40岁的毛新宇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当时第一个“70”少将。

  

  05

  虽然在研究毛主席战略思想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位少将依然很是谦虚。当有人问他给自己的表现打几分时,他很保守地给出了“六分”,刚刚及格,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更加努力。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毛新宇的个人生活也备受关注。他的妻子刘滨是一名出身普通的女军人,两人是经人介绍走到一起的。他们夫妻互敬互爱,生活上互相关心理解,工作上彼此支持鼓励,婚后的两人都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他们还孕育培养出了一对优秀的儿女,儿子毛东东今年即将成年,女儿毛甜懿在钢琴方面颇有天赋。

  

  结语

  毛新宇曾说过,伟人的后代不好当。在享受诸多关注与关爱的同时,他身上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压力与责任,使命与担当。相比于毛家第三代中普遍经商的情况,他则不太感兴趣。在他看来,物质条件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了,精神方面的追求更重要,这一点也更符合毛家的家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