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笑算什么,最牛逼的特供是这个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让无辜的荔枝,背下千古骂名至今: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荔枝这货,吃是好吃,就是太过于傲娇。
白居易《荔枝图序》云: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印象中,荔枝产于广东。但是,广东之于长安,太过遥远。北方人很难一睹荔枝芳容。于是,有人考证,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四川。至于四川也有荔枝?我读书少,你莫骗我!
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度查了一查。当年杨妃吃的荔枝真是四川的。在泸州一个叫合江的地方,北纬二十七八度,地处盆地,群山怀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天生尤物——荔枝。这里相比广东,离长安近多了。快马加鞭,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而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也说:“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正因为白居易被调到忠州(现重庆忠县)当刺史,所以他命画工把这尤物画了下来,还出写出了千古名文《荔枝图序》。
皇帝爱妃吃是吃到了荔枝,但这种特供,让关心民瘼的文人甚觉刺眼。于是,杜牧抓住机会,在参观华清宫时,讽刺了一把。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荔枝名品——“妃子笑”。
但要说起来,最牛逼的特供恐怕还不是妃子笑。而是这货:鲥鱼。
鲥鱼,长江下游的特产,味道传说极为鲜美,位居“长江三鲜之首”,也就是张爱玲所谓人生三大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排名第一的是鲥鱼多刺。
这货矫情的地方在于:出水就死。而明清皇帝,都住在北京,偏偏大都嗜吃鲥鱼,没有冷链物流和空铁快运的他们,怎么一饱口福呢?
明清时鲥鱼作为贡品,“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鲥鱼被捕捞之后,立即放入泼了猪油的冰块中,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陆路用快马,水路用水船,直送皇城。入清以后,进贡规模更为扩大,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做飞速传递。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沿路州县官要在驿路旁等候,等马一稍稍减速,马上送上蛋和酒混合的食物,然后继续快马加鞭就在马上吃喝,就怕耽误路程,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清·陈维崧
鲥鱼如此矫情,简直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节奏。至康熙时,终于有个不怕死的进谏了:
张能鳞《代请停供鲥鱼疏》:一鲥之味,何关重轻!臣窃诏鲥非难供,而鲥之性难供。鲥字从时,惟四月则有,他时则无。诸鱼养可生,此鱼出网则息。他鱼生息可餐,此鱼味变极恶……若天厨珍膳,滋味万品,何取一鱼?窃计鲥产于江南之扬子江,达于京师,二千五百余里。进贡之员,每三十里立一塘,竖立旗杆,日则悬旌,夜则悬灯,通计备马三千余匹,夫数千人……故一闻进贡鲥鱼,凡此二三千里地当孔道之官民,实有昼夜恐惧不宁者。
这文章写得太好,康熙大帝的脸看得一霎儿红,一霎儿白,下令停止进贡鲥鱼,让我们似乎嗅到了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一点人文关怀。
还有诗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特供现象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浓油泼冰养贮好,臣某恭封驰上道。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官骑马鞠躬立,打叠蛋酒供冰汤。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毖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沈名荪《进鲜行》
此诗备述鲥鱼虽鲜,然贡鲥艰辛,患扰民之苦。等于是动员从南京到北京全部军政力量,以比最高级别军情(八百里加急)还高的水准来运输鲥鱼,放到现在,至少也等于南京到北京这个区域航班全部停下来,就等着从南京空运到北京了。
看来,鲥鱼跟红颜、荔枝一样,当与权力挂钩,就成为了祸水的代名词。话说,当年李德胜同志的衣服要打补丁,也是空运到上海找顶级裁缝缝补而成,可谓是现代特供体系的变种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