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解 德篇之<善建者不拔>

  

  帛书乙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帛书甲本: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楚简文:

  善建1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乇2。修之身其德乃贞3。修之家其德有舍4。修之乡其德乃长5。修之邦其德乃丰6。修之天下[其德乃溥7。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人8何以知天[下之然9哉。以此。]

  注释:

  1建:《说文》立朝律也。设置,成立;建立,创设;树立,竖起。

  2乇:音zhe,《康熙字典》解,集韻,陟格切,音磔,草木根乇生地上也。乇,草如浮萍,遇风雨则失根,活不长久。

  3贞:甲骨文为“鼎”,食器,三足,坚固,稳定,不易变形。“贞”的解释,(1)坚定, 有节操;(2) 旧礼教中束缚女子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妇女不改嫁等;(3)占,卜,问卦。

  4舍:“舍”,本义客馆。引申房屋;留下居住。

  5长:音zhang,生长,成长。

  6丰:本字作“豐”,草木旺盛。楚简作“奉”,是“豐”的简字。

  7溥:本义水之大,范指广大。

  8人:楚简本字作从虍壬声,通“人”。

  9然:《说文》然,烧也。楚简“然”作“肰”。肰,《说文》肰,犬肉也。然,自主动因与环境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动因之合。“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庄子·秋水》。“自然者,物见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

  合并文: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乇。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舍,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人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设立的不会被拔除,善于拥有的不会被脱离,子孙用发展的道、德观点祭祀不失根本。学习培养在自己身上,他的德行就坚固;培养在一个家庭,德也会充满他的家庭;扩展到一乡,德就得以生长;扩展到一邦,德就盛大;乃至天下,德就覆盖了一切。用此家察看彼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人是怎么知道天下发展的,用这个。

  释义:

  这一节和<天下有始>是问与答的关系,面对人类的欲望如何理解欲望、道、德三者的关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类生活环境、行为标准,才能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延续。

  老子以道德始,孔子以仁为先;墨子讲兼爱、尚贤,顺手完成了科学实践;庄子要回归“自然”,想入非非欲升仙;孟子学孔,以仁而引善;荀子学孔,以仁而治恶;韩非子重法天下,先秦诸子都在探求中国人的生活之路,都在对怎么做个人展开思考。

  道是物质有规律的生长、发展,德是物质间互相作用的向上性法则,道、德是在多元化、多物质的集体环境里相互作用下展现出来,形成各体系的“气场”,而这个环境里所有运动的物质都有各自的、与其他物质相关联的动因——“欲望”,老子把这种“欲望”的现象称做自然。

  道德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环境后永远剥离不掉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意识,即人类从学会制造工具起就有了道德意识。道德是人类的普遍意识,是人类在利与害、善与恶的行为里扬弃、升华、总结的结果,道德有薄有厚,在个体与集体的作用下显现。

  有的人喜欢虚无,努力将物质虚无化,试图营造一个不与任何物质发生联系的世界,从而摆脱道德的“束缚”;有的人诋毁道德,将道德阶层化,让普遍的道德扮演成强与弱的角色,诱导他人失去德行;有的人绑架道德,试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让人抗拒道德;有的人利用道德、违背道德掠夺他人物质、精神的财富。这些人为了个体或少数人的利益,打着仁爱的幌子把利与害、善与恶的认识搅浑,在诋毁道德的同时使人轻视法律,在这些人意识的深层里都刻写者对家与国的关系极度冷漠,因为他们不理解或是太了解中国人的家国关系,道德成了他们的攻击对象。

  道德是生活的根本、法律的基础,德是在人与自然环境里汲取的、向上的、体现出个性边界的、又融汇于集体的、互利的规范性意识,道、德、仁、义、礼、正、足、谦、智、信、忠、诚、善等等生活里趋向好的方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法则、标椎成为普遍共识。向上是一个人追求符合正道的、美好生活的趋向,假如一个人对你宣讲道德法律无用并诋毁道德法律,那就要小心了,这是在阻挡你向上的路,把你引向歧途。譬如一个想“坑”你的人,你看不到他背后获得的利益,而且他还装出一副“善人”的模样,诱导你进入一个无法跳出去,但是坑里却有一架梯子的石坑里(给你一架梯子,这就是“善人”的伪装),因为他需要有人不断进入、填满这个坑,他才能踩着走过去,走向“空气甜美”的“自利之国”。你面对坚硬的石墙和一旁有道、有德的梯子,抬头看看那些宣讲道德无用、滔滔不绝、双手插兜的“善人”,你会选择什么?上梯子还是撞墙,或是躺平成为“善人”脚下的人型路基。

  老子的有为、无为都是利人的行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并以此作为基础,合理运用主观能动性再创造、实践于生活再发展的过程。“善建者不拔”,善建是在“素”的基础上建立,是依照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法则的建立。建者,有为也,以无为为基础,设立以人为主体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标准,既不能偏离人类发展的规律,又不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个标准是在生活实践里对个体与个体的观察、比较,在集体与集体间相互参照,汇集出人类需要、欲望的需求而制定行为标准,在个体、集体的彼此认同下再实践,再发展。这即是<孔德之容>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中有情也,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每一项法规、每一条准则都是在汇集人类集体趋向向上的、符合发展规律的建立,有传承、有发展,其作用是为了获取需要渠道的合理合法、稳定、长远,既要符合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又要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避免人与自然一起覆灭。

  素是老子假借中国人纺丝织布这一利己又利他的劳动成果来讲述道、德与人的互利关系,素的原料蚕茧产生于自然规律和法则之下,经过人对蚕丝经纬分明地编织,交织成“白致缯”服务于人;“白致缯”经过染色、裁剪制成衣裳,成为——人——的需要,素的主要作用是替代了厚重的、不易折叠的粗麻兽皮来抵御风寒、遮蔽羞耻,更有加注了诸多样式、色彩的意义,成为合体、贴身的德。

  “善保者不脱”保的是“朴”,朴是以人为主体的、有志向的脑活动,是对事物的再次选择、创造,是在利人的基础上再加工,是不脱离实际的创造性活动。朴是主观能动性的脑活动,是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再发展。犹如养育子女,面对子女既要他健壮成长,又要他成材成器;成长是客观规律,强健与虚弱是物质组合的稳定与失衡,对虚弱的着重养护,调理使他健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成器是育,器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范式”、标准,成为抚育的方向,在人与自然的规律、法则下生活,认识、了解、掌握、运用规律(生活常识、技术)和法则(规矩、道德、法律)实践于生活中是育的方向。

  道德无处不在,哪怕一个人无视道德、违法乱纪之后,还寄希望于他人的道德能有利于他,成了“又当又立”的典型。譬如巨婴,在中国和谐的环境里生长,出了“故事”后有些巨婴面对人民警察的问寻,从来不在道德、法律的层面叙事,却从个人主观意志出发,用撒泼耍横、据“理”力争来展示自己是个“弱者”,以博取警察和民众(吃瓜群众)的同情,也有同属性的好事者不嫌事大,抱着今天我帮你脱罪,明天你也要帮我脱罪的心态,帮腔帮成帮凶,一起沉沦。当这种吵、闹、泼的行为出现在美国,巨婴们接收的是警察发射出的灼热子弹,在疼痛中死去。

  道与德也可以说是在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人类创造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惠互利的标准,这个标准以人为根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根,如果人类文明中失去了这个根本就不再是人类文明,即一个人类文明中没有道德的成分就不成为文明,只会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人类发展离不开道,更离不开德,运用道德能有利于人,实践道德应用于生活才能维系稳定、长久的获取通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道德是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来往”,是利他又利己的双赢。面对道德的利他性,有人看见了利、更看见了诋毁道德背后能诱导人产生诸多的乱,能在混乱中取利,就有人打着道德的名义取利,把自己扮成“正义”的形象,在一件事物上利用他人的道德——仁爱、同情心、公平公正等引起“共鸣”,在获取物质的、意识的利益同时打击、诋毁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诚信、公正,成为道、德的蛀虫。这些虚假的道德现象都是在物质的、意识的利益之间“起舞”,经不起时间、实践的检验,老子把这种假象称作祸。

  需要的获得、欲望的满足都是有规律的运动——道,而运动都有一定的法则——德,道与德相互作用服务于人的欲望,三者缺一不可。中国从古至今都在传递着“德为先”的认识,看似是对己对人的要求,但是在老子眼里道德是人类行为标准的同时,德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风向标,是人类行为动作的指路旗,德的好坏与善恶无论怎么隐藏,都会在人类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显现出来。

  欲望的知足、依道发展、有德辅助成为事物最基础的稳定形态——三足的贞。察己识人,识人观己,在人与自然环境里生活的个体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即对道、德认识深浅不一,在欲望的促使下急功近利,导致对利与害的判断错误,影响了个体行为的善与恶。在生活里的道不会像书架上的书有层有次,接触的人也是良劣不一,这就对人的德行是个考量,因为所有的暴力行为首先是德的层面抗争,即暴力是由不道德的行为所触发。

  从三足贞的人——家有舍——乡乃长——邦乃丰——天下乃溥,犹如一棵树根脉有序,茁壮成长,在互利的挡风遮雨里开枝散叶,从树林成长为森林;“正言若反”,森林也为邦、乡、家、人驱邪避寒,这就是中国人家国命运一体的关系。

  在西方自谓的“文明”里,家与国的关系是淡漠的,虽说在十八世纪后有些国家在教育里添加了家国意识,但是西方人无论在思想上或动作上都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四海为家”的心态都在一个“飘”字上写尽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风范”尽显“王霸”之气,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成为家常便饭。在这种以个人获利为主体的意识影响下,国不再重要,家可以随时建立,人的自私性彻底被放大,只为自己逐利成了“共识”,即看似是和其他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实际是人与人之间都是被动产生联系,在利与害之间滚来滚去,集体被一个个个体所虚化,犹如沙子堆砌的城堡,遇到风雨就散落一地,个人品德的利他性仅限于个人人性里的良知,这也是西方资本政权最喜欢的治理状态,松散且利于收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