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资历战功都很高,为何没评上大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张宗逊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他曾在战争年代历任红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等职,北伐战争到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以及后面的百团大战等,张宗逊无不参与其中。按理说,这种资历已经足以让他在1955年集体授衔时评为大将,可最终却只评了一个上将军衔。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评定军衔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轶事。当时的许光达在得知自己被评定为大将的时候,就曾给组织写过一封《降衔申请书》,也曾提议把大将军衔让给当时大将评定排在第十位的张宗逊,可当时毛主席并没有采纳许光达的意见。

  

  图丨张宗逊

  当众人询问毛主席其原因的时候,毛主席也只是淡淡的回了句:“张宗逊这个人啊,该厉害时不厉害,关键时刻掉链子。”

  那么拥有丰富资历的张宗逊为什么只评了一个上将军衔?毛主席说的“该厉害时不厉害”又是在说什么?

  张宗逊于1908年出生在陕西渭南一个名叫堰头村的小地方。他的家庭算不上什么富贵人家,但比平常农民过得是要好很多,这一点从他七岁就被送去私塾读书就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个时候,看一户人家经济条件怎么样,只要看一眼私塾中有没有他家小孩。

  张宗逊在私塾就读期间,他那在云南讲武堂上学的叔叔张浩如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和他讲一堆进步思想,也不管七八岁的娃娃听不听得懂这些深奥的道理。次数多了,张宗逊也是能够记住一些叔叔说的话。

  时间流转,张宗逊一眨眼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家人便把他送去赤水镇法济寺小学就读。两年后,张宗逊转到赤水职业学校。在这里,张宗逊才算正式开启自己的革命之路。

  

  图丨张宗逊

  赤水职业学校经常会有学生举办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这个时后张宗逊回忆起了叔叔曾对他讲过的进步思想,原来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他被学校里火热的革命气氛感染,偷偷下定决心要向叔叔学习,让更多人知道马克思主义。

  可是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光是让家里吃饱都已经很勉强了,哪还有钱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接触先进思想呢。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的张宗逊在十六岁那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协助团组织兴办平民教育服务团,先后在当地办起了十多所平民夜校,还建立起农民协会帮助农民保护自己的利益,并联合渭南县一些中小学教员创办教育促进会。

  第二年冬天,此时的黄埔军校才刚建立一年半左右,正是从各地吸纳优秀人才培养的时候。张宗逊因为表现优异,很快便被组织看重选派他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冬天一过,他便满怀着对革命的热情出发了。因为当时的交通还不发达,张宗逊足足经历了一个月的艰苦跋涉才抵达黄埔军校报到。在黄埔军校中,张宗逊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图丨张宗逊

  除了每日正常的操练与学习,张宗逊还会经常抽时间前往广东省农民协会听周恩来做政治形势报告。这样不仅能够对国内政治局势有较新的了解,还能从周恩来分享的经验中学习。

  1927年4月黄埔军校迎来了毕业季,张宗逊先在国民党内担任政治指导员和排长,在之后不久后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清党反共事件,提前察觉到事情严重性的张宗逊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离开国民党。

  在当时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在各地组织革命武装准备起义。张宗逊在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之后就动身前往南昌,准备加入革命队伍。可当时各个地方都有国民党在搜查共产党员。使得张宗逊并没有成功赶往南昌。

  但起义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在九月份的时候张宗逊在湘赣边界遇到了当时正在组织秋收起义的毛主席。就这样张宗逊就顺理成章的加入了毛主席的队伍。

  

  图丨张宗逊

  在此期间,张宗逊将自己在军校中学习到的本领灵活运用到战场中,并身先士卒,一直带头冲锋,部队撤离时又主动留下来断后。敢于承担责任的同时又有勇有谋,这如何让毛主席不刮目相看。所以,在三湾改编后,毛主席特意让他率领一个排负责保护自己,这足以看出当时毛主席对张宗逊的信任。

  张宗逊为了不辜负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在保护工作方面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毛主席不管去哪,他都一定会跟在身边,就像毛主席的影子一般。毛主席在屋里睡觉,他就在旁边打个地铺。

  除了负责毛主席的安全工作外,张宗逊还负责帮毛主席搜集外界情报。当时电话、电台这些东西还没有普及,想要搜集外界情报完全靠人力。尽管这样效率不高,但总比没有情报两眼一抹黑要好。后来的毛主席与朱德能够在井冈山成功会师,这其中也少不了张宗逊在情报上的一份功劳。

  

  图丨朱毛会师

  因为一直跟着毛主席的缘故,张宗逊从毛主席那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进步思想和行军打仗的经验。但同时也是因为肩负保护毛主席的职责,使得他距离前线战场有着不少的距离,并无法将自己的本领正真发挥出来。

  由于当时蒋介石集团对红军的多次围剿,同时也迫于当时党内问题导致的红军大量减员。毛主席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了战略性转移的决定。于是红军各方面军便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战略性转移,也正是在此期间,张宗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军事能力,并且担任了红12军军长,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将军。

  之后的几年时间,张宗逊一直活跃在前线的战场中。血与火的洗礼让他心中的猛虎变得更加内敛,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最危险的一次,他的大腿差点就要被截肢,革命生涯也面临着结束。幸好给他治疗的一位医生技术过硬,即使是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还是帮他保住了腿。

  

  图丨红军长征战略性转移

  鉴于张宗逊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情况,毛主席决定让他先从前线退下来,负责一段时间后方的警戒保卫工作。就这样,张宗逊被调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毛主席的安全工作再一次交到了他的手里。

  但张宗逊并没有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太久,就又被调走了。当时的战事对于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是紧缺的,只有多出来的职位,没有空闲的人才。贺龙手下有个师长被派遣学习去了,这师长一去,前线的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没办法,贺龙只能跑过来向毛主席要人。毛主席一听便想到了张宗逊,只有他的履历和能力最适合这个师长,而且也已经在后方待了半年了,是该放出去“咬人”了。于是,毛主席大手一挥,让张宗逊跟着贺龙走了。

  在贺龙手下,张宗逊表现依旧突出,很快便获得贺龙的重视,一举成为改编后八路军第120师下面六个旅长之一。

  

  图丨贺龙元帅

  1943年,蒋介石公然叫嚣“解散中国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并调集盘踞西安的胡宗南所部十多个旅,妄图攻占陕甘宁边区,“闪击”延安,一举消灭中央首脑机关。察觉到蒋介石阴谋的毛主席马上致电张宗逊,让他立刻前往延安负责应对胡宗南。面对已有充足准备的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直到两年后,国共和谈破裂,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胡宗南才突然袭击陕甘宁边区南端关中地区淳化县的爷台山等地。

  尽管事先有准备,但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所有情况,边区被撕开了一条口子。毛主席面对劣势依旧沉着冷静地指挥反击,另一边,张宗逊也不负毛主席的信任,很快便依据当前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计划。

  从劣势到收复失地,再到全歼敌人,张宗逊仅仅只用了一天一夜便将局势翻转过来。在此役吃了大亏的胡宗南安分了不少,战斗力锐减的他在后续的战争中威胁也小了许多。

  

  图丨血战爷台山

  如果张宗逊的人生轨迹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下去,大将军衔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可世事无常,前一年刚打了一场大胜仗的张宗逊,第二年就惨遭“人生的滑铁卢”。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晋察冀解放区的张家口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而位于张家口西边的大同更是整个晋北的重中之重。它连接着同蒲和平绥两条铁路,只有将它从阎锡山手中夺下,晋绥、晋察冀两个根据地才能联通。

  在这样的局势下,拿下大同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此时,晋北战役连战连捷,已经将大同周边的县城解放了个干净,只剩下大同孤立无援。同时,为了保证此战的胜利,并将阎锡山的“爪子”给剁掉一个,我军大手一挥,调集50个主力团,总数十几万人进攻大同。这也是解放战争爆发后第一场如此大规模的战役。

  驻守大同的最高指挥是阎锡山手下第八集团副总司令楚溪春,此人在此战役之前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表现,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是一个属于中规中矩的将领。张宗逊等人对楚溪春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大同外围据点基本都被拿下,大同的城门被破也是迟早的事。

  

  图丨楚溪春

  眼看要不了多久大同就要失守,心急如焚的楚溪春立马致电阎锡山,寻求增援。阎锡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是能支援,他早就派人过去了。大同是块香饽饽,他怎么舍得就这样拱手让人,可张宗逊早就将他的支援算到,不仅将太原到大同的铁路切断,还留了一部分兵力专门对付他的援兵。

  无奈之下,阎锡山向蒋介石求助。蒋介石看了看自己手下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兵力,转头去找傅作义了。可国民党内部远没有共产党这边那么和谐,互相都想把对方给吃了。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傅作义必然不会做支援阎锡山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最后还是蒋介石答应他,如果大同守下来了,就将大同规划到十二战区管辖。傅作义这才派兵支援楚溪春。

  此前傅作义虽然并没有打算支援大同,但他却一直在观望,对战局的情况一直有了解。他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支援大同,必然不能从正面支援,那只会正中张宗逊的下怀。于是,他选择围魏救赵,进攻集宁。

  

  图丨傅作义

  集宁虽不像大同那般重要,但同样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放弃的根据地。

  傅作义趁我军大举进攻大同时,出兵攻打卓资与集宁。我军分不出太多兵力,只能让王尚荣独一旅去牵制傅作义,只需要三天便可周转出兵力去支援。傅作义很聪明,他这么快出手就是想打一个兵力差,来牵制他的人多,他就撤,人少他就打。一看只有王尚荣独一旅,便下令猛攻,卓资最后只坚持了八小时,失守了。

  不久后,傅作义准备全面进攻集宁。张宗逊没有犹豫,亲自带领八个旅赶往集宁,留下杨成武等人继续攻打大同。傅作义此刻被逼入两难的境地,前有集宁守军,后有张宗逊的八个旅。

  只要张宗逊连续发动攻击,是有将董其武率领的一万三千余人全歼的可能性的。但张宗逊为了求稳,觉得连续的激烈战斗战士们需要时间休整,便决定隔一天再进攻。也就是这一天,给了董其武喘息调整的机会,让他破釜沉舟般的进攻集宁。

  

  图丨张宗逊(中间)

  当张宗逊准备向董其武发起进攻时,郭景云的101师支援到了,于是,张宗逊又分出部分兵力去阻拦郭景云。战场上临时分散兵力可是大忌,没有充足的准备,只会让敌人逐个击破。最终,张宗逊不仅没有歼灭董其武,也没能阻拦郭景云的支援,这也导致傅作义集结完队伍成功支援大同。

  历时一个半月的大同集宁战役最后以失败告终,导致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陷入十分被动的状况,同时,张宗逊的指挥能力也遭到质疑。

  那么真的是因为张宗逊的指挥失误导致他没能评为大将吗?这样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1955年评大将军衔的标准。

  1、红军时期的担任师级以上领导职务;2、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旅级和新四军师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二级军区领导职务;3、解放战争时期兵团级以上领导职务;4、建国初国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首长,中央军委直属其他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事院校首长;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如果只看第一条,张宗逊是满足条件的,但到了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便没怎么单独统兵,大多数时候都是协助其他将领,唯一一次大同集宁战役还掉了链子,属实可惜了。

  

  图丨张宗逊

  所以,毛主席在评价张宗逊的时候会说:“你的长处是稳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该厉害的时候厉害不起来;这一点你应该向彭老总学习;对上,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对下,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

  对于这样的评价,张宗逊是虚心接受的,他自己对上将军衔也很满意。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宗逊将军仍然刻苦钻研现代军事科学,为现代军队的建设注入自己一份心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