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父之仇”到“九世之仇”,《公羊学》的理论为何在宋代盛行

  本于诛讨乱臣贼子、维护君臣之义的目的,公羊学认为臣子应复君父之仇,即便九世、百世亦不在话下。这对于讲求尊王、严明君臣分际,又屡败于辽、金,心怀匡扶之志的宋儒来说可谓正中下怀,故《公羊》复仇思想在宋代极为流行。

  一、公羊学的复仇思想

  复仇行为源自人情本能,但儒家复仇思想并非仅停留于此,而是认同复仇所体现的五伦关系,同时也以社会伦理、亲亲、尊尊等概念规范与约束复仇行为。《礼记》《周礼》《公羊传》中都能看到有关复仇的论述,“所异者,诸经概述常人应复之仇,《公羊传》则侧重臣子复君父之仇,而忽略其他”。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之事屡见不鲜,《公羊》主张复仇正具有诛讨乱臣贼子的用意,不同于《穀梁》,《公羊传》主张有条件的复仇,对复仇的前提、标准都有限制与说明。

  其一,公羊学认为诛讨弑君之贼、为父报仇是作为臣子义不容辞的职责。其二,《公羊》认为虽九世、百世仍应复仇,同时对复仇行为作出了限定。其三,当复仇的对象为君主时,是否可以复仇,《公羊》提出“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的观点,见于伍子胥复仇之事。

  从以上三点可知,《公羊》复仇思想的目的在于诛讨乱臣贼子;主张有条件的复仇,认为复仇既要在尊王的前提下进行,同时也认可亲亲关系大于尊尊,当父无故受诛时,可向诸侯国君复仇。相比之下,《穀梁》与《左传》无论对齐襄公、鲁庄公,还是伍子胥的复仇行为,立场均与《公羊》有别。

  二、父子君臣:两宋复仇义的基本问题

  宋儒推重《公羊》复仇思想,本于诛讨乱臣贼子、维护君臣之纲的目的,可以说,“父子君臣”之伦是宋儒强化复仇思想的出发点。在君臣关系中,宋儒更强调君之权威,因此在论及复仇思想时,特别强调臣为君复仇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宋儒也喜言父子之伦,强调子为父复仇乃天性,不过仍以尊尊规范亲亲,当复仇中父子君臣之伦出现矛盾时,君的神圣性仍然不可侵犯。宋儒复仇思想的强化,也直接体现在对讨贼复仇行为的褒贬中。

  宋儒推重公羊复仇思想的根本在于强调君父之纲。学者指出,《公羊传》中的“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乃“宋代学者在复仇议题上的共同坚持”。

  首先,宋儒强调讨贼复仇是臣子对君主的绝对义务。其次,较之前人,宋儒在论述复仇思想时,往往由父子关系延伸讨论君臣关系,在他们的逻辑中,父子亲亲为君臣尊尊之本,两者并不对立,而为一有机整体,亲亲的目的在于尊尊,君的权威始终是最高标准。

  再次,宋儒大力褒扬《春秋》中的讨贼之臣、批评未讨贼之臣,彰显君臣之义。

  复次,如上所举,宋儒直接继承或略为调整了一些《公羊》复仇相关的义例,不过,他们也善于抛弃陈说,自成一家之言,当讨贼复仇成为他们所看重的《春秋》大义时,便以此为中心解释《春秋》书法。

  最后,还需补充说明弑君之贼与国君身份重叠的问题。

  由以上论述可见,宋儒对《公羊》复仇之义的推重旨在通过讨贼复仇强化父子君臣的纲常伦理,最终维护君王的权威。王应麟曾在《困学纪闻》中点出此义:“‘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仇者无时焉可与通’,此三言者,君臣、父子、天典、民彝系焉。公羊子大有功于圣经。”宋儒正是通过发明《公羊》复仇思想,将父子君臣、人伦纲常联系起来,进而维护以君王为轴心的社会秩序。

  三、易世则释:北宋时期对《公羊》九世复仇说的检讨

  公羊学复仇思想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九世复仇”说。宋儒对九世复仇思想大多不支持。即便如此,两宋仍可见大量对九世复仇的讨论,不能因为多为反对意见便置之不论。本节先论北宋诸儒对九世复仇说的检讨。

  北宋诸儒通过对传文的检讨,批评九世复仇说不近人情、不符合圣人之意、理论上也无法自圆其说。《公羊》于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条下阐发九世复仇之义,而宋儒在此条经文下或贬纪侯不能死国,或褒纪侯去国而存社稷,他们的阐释重心转移到纪侯身上,对《公羊》的九世复仇说或者完全不提,或者极力反对。

  北宋初期对于九世复仇的看法大略如上,大体而言,是在认可臣子应为君父复仇的前提下,主张当其身而报,易世以后则仇怨可释,这种看法多出于对《公羊传》自身理论体系的检讨,同时也是因为政治上还不像南宋那样有强烈的讨贼复仇需求。

  四、抗金复仇:南宋政治与《公羊》九世复仇

  宋末学者戴表元在《春秋法度编序》中记载:“自渡江来,以为(《春秋》)复仇之书,不敢废也。”晚清廖平也说《公羊》复仇思想在南宋时期被“转相传述,视为常语”。的确,靖康之耻以后,由于抗金复仇成为朝野上下的共同目标,故学者无不借《春秋》言复仇,尤其是随着世代变迁,是否可以为先祖复仇,主战还是主和,这些政治生活中的争议也透过对《公羊》九世复仇说的态度体现出来。

  宋儒对九世复仇的引述与推崇,都出现在高宗朝以后,这是因为只有当靖康之难中的君父之仇已经过去一个世代以后,才需要用到九世复仇理论来主张抗金复仇。自孝宗朝开始,《公羊》九世复仇之说就被推上抗金复仇的前线,士人往往借此来表达他们政治态度,主和者以为不当复先祖之仇,主战者则大力鼓吹九世复仇理论,可以说,《公羊》九世复仇说伴随着南宋的历朝君臣,见证了从孝宗隆兴北伐、宁宗开禧北伐,再到理宗端平灭金的每一次朝廷争议与军事行动。

  结语

  《公羊》复仇思想在宋代十分盛行。宋儒对《公羊》复仇思想的继承,首先体现在仍以君臣之义作为诠释的内在逻辑,这是两宋复仇义的基本出发点。本章重点论述了《公羊》九世复仇说的延续,宋儒取此说者虽不多,但其实为宋代春秋学与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北宋对九世复仇的反对与批评多出于对传文本身的检讨,而南宋则多与抗金复仇、以雪国耻的时代需求相联系,故前者多紧扣经传,议论较为平实;后者多结合时事,争论极为激烈。

  在民族矛盾高涨之时,学人总会借《春秋》复仇之论抒发愤恨之情,也希冀由此燃起国人斗志,观元人灭宋后,高斯得(1201-1275)、家铉翁的著作中亦展现出强烈的复仇思想,大力赞与九世复仇说;至于近代日本侵华之后,仍不乏借《春秋》言复仇者,颇可见《公羊》思想籍由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持续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