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可以活捉明末帝崇祯,清军为何中途放弃?

  明末最后17年的画面,就是愚蠢的崇祯和狡黠的黄台吉比拼智力,最终一只狐狸成功地偷取了一头猪的全部家当。

  前言

  崇祯元年,明朝新任皇帝崇祯,亲自干预京师北方的防务。

  在他的一手操办下,原本臣属于明朝的哈喇慎倒向后金,拱卫明朝蓟密永北部的天然防线彻底瓦解。明王朝门户洞开,直接面对后金八旗的铁蹄。

  与此同时,崇祯还不知死活地在京师北方的蓟密永战区大搞裁汰,连续酿成两次兵变。

  后金汗黄台吉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于崇祯二年冬,率八旗精锐绕开了严密的辽东防线,在哈喇慎的引导下,破大安口攻入蓟密永。

  军心溃散的10万蓟密永守军无心应战,后金军所过之处,蓟军纷纷开门献城牛酒迎敌。黄台吉几乎兵不血刃攻取蓟密永北部。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后金入关。

  事实上,在吴三桂献关降清之前,后金军一共五次入关抢掠,其中有两次兵临明朝京师城下,且都是千载难逢的可以活捉明帝崇祯的良机,却被后金方主动放弃。

  后金第一次活捉崇祯的机会

  崇祯二年12月初一,千里入援的蓟辽督师被中反间计的崇祯下狱,刚刚稳定下来的战局又开始走向恶化。

  黄台吉率军从良乡杀回京师,于卢沟桥杀害申甫及7000神机营,又于永定门杀害满桂及四万明军精锐,将京师外围的明朝防御力量彻底毁灭。

  在京师外围彻底抢够了的黄台吉,做了一个决定,活捉崇祯。

  丙子。先是、命備梯盾。將攻北京城。至是不果。遂旋軍。渡通州河。駐蹕。《清太宗实录》崇祯二年12月。

  从后金方的文献来看,他们准备了攻城器械,兴冲冲地杀向京师。很显然,他们想再重演一次靖康之变或土木堡之变,将崇祯俘至北方作献羊礼,或者向明朝勒索一大笔赎金。

  然而,杀到京师城下的后金兵突然停止了攻城,崇祯逃过一劫。

  显而易见,后金汗黄台吉突然改变了主意,他不打算俘虏崇祯了,这又是为何?

  而且历史记载告诉我们,黄台吉有两次这样的天赐良机,可以生俘崇祯,却是被他主动放弃了。

  后金第二次活捉崇祯的机会

  崇祯9年,后金汗黄台吉派济尔哈朗征明,目标就是帝都京师。

  以布爾噶都為一等昂邦章京畢喇錫為三等昂邦章京。喇思哈布為三等梅勒章京卓爾畢泰為二等甲喇章京。額墨爾齊為牛彔章京。賜布爾噶都敕書曰爾布爾噶都原係蒙古喀喇沁管固山事貝勒蒙古國亂自本國身先歸命後隨征燕京為鄉導。《清太宗实录》崇祯9年5月。

  不同于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有关宁、宣大军相继入援,崇祯9年的后金兵临京师,没有人来救崇祯。

  崇祯再一次沦为后金刀板上的鱼肉。

  然而,这一次后金将京师外围的郊县尽情抢掠,满载而归,愣是没动京城和崇祯。

  崇祯9年的清军入关,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京师外围不设防如入无人之境,活捉崇祯可谓易如反掌。可是清军却表现出对崇祯没有丝毫的兴趣。

  这种奇异的现像,可以认为是后金汗黄台吉对出征前的济尔哈朗有交代,不要抓崇祯。

  很诡异的现像不是吗?事实上,认真研究整个最后17年的明末历史,就会明白,黄台吉这样做是非常聪明的。正好体现了他的狡猾。

  明末最后17年的画面,就是愚蠢的崇祯和狡黠的黄台吉比拼智力,最后一只狐狸成功地偷取了一头猪的全部家当。

  黄台吉为什么放弃活捉崇祯的良机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话题。

  结论是,黄台吉活捉崇祯对后金毫无意义,而留着他却可以大肆破坏明朝的国防。所以,一个活着的执政的崇祯,对后金最有利。

  谈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异族活捉中原皇帝,宋靖难之变和明土木堡之变。

  在这两次事变中,活捉中原皇帝的好处有两方面。

  1)可以勒索大量的金钱。

  2)可以劫持最有地位的人质让中原王朝投鼠忌器。

  然而,活捉崇祯,黄台吉却什么都得不到。明末到了崇祯上台,便是四面亏空入不敷出的局面。几十万朱明皇族的供养负担,耗竭了明王朝的财政。崇祯元年的各军镇兵变,就是因为国家亏空发不出军饷,导致崇祯为了节约开支实施裁汰所致。

  所以,黄台吉如果活捉崇祯,根本就勒索不到钱财。那么,挟天子北狩的好处呢?同样也没有。

  因为崇祯本身就已经人心尽失,被俘后会被大臣很快抛弃,明廷会非常迅速地另立新君取尔代之。崇祯本向就不是皇储,而是宗藩继位,再找一个宗室替代掉他,难度系数远远低于明代宗代明英宗。

  因此,黄台吉试图拿崇祯当人质,让明朝方面投鼠忌器的企图是100%会落空的。

  万一明朝立一个比较聪明的皇帝,不那么容易冲动和受骗,那么结果会适得其反。而留着崇祯继续当明朝皇帝,却对后金非常有利。

  1)崇祯会继续残杀明朝边防大臣和将领,只要战事稍有不利,崇祯就会大开杀戒,将那些奋战在第一线保家卫国的将官不断残杀,彻底让明军将卒对这个国家失望,投降清朝的军队会越来越多。

  2)崇祯会继续发扬瞎指挥的特殊爱好,将一场场本来可以打赢或打平的战役,改写成彻底惨败,为大清开疆拓土贡献一份力量。

  结论

  抛开民族立场偏见,黄台吉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他总是能想到办法成功地误导崇祯,让其在每一次重大决策中,都做出不利于明朝或有利于后金的选择。当然,历史也偏爱他,给了他一个猪一样的对手。

  而他的父亲,第一代后金汗老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碰上了一个虽然不聪明但却有自知之明的天启帝,碰巧还选了一个敢打敢拼的袁崇焕守边,结果宁远一战身负重伤,不治而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