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在地上行 人在“云”中游

  九曲黄河灯阵,喜迎八方来客;洪水火龙起舞,漫天流光溢彩。

  2月4日至6日,《西海都市报》携手海东市乐都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将镜头对准乐都这片民俗文化丰富、人文荟萃的土地。通过西海都市报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平台及乐都宣传、乐都文旅等微信视频号同步现场直播,让全国网友真切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水“火龙舞”的魅力。

  

  2月6日,西海全媒体记者彭娜(左)现场直播乐都洪水“火龙舞”民俗活动。

  网友:元宵灯俗是抹不去的乡愁

  “真美!”2月4晚上,乐都区七里店的九曲黄河灯已是流光溢彩。从空中俯瞰,九曲黄河灯阵按照九宫格的形式排列,非常震撼。

  跟随直播的镜头,数十万网友走进九曲黄河灯阵,人来人往,跟随人流,大家在灯阵中感受元宵佳节的热情。

  “这是哪里?”“逛灯会吗?”“祝福我的家乡越来越美!”……直播刚开始,大家纷纷在直播间留言。

  直播间的人气渐涨,关于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俗的由来和故事,乐都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白晶、乐都区文化馆副馆长时永青向网友娓娓道来。

  乐都区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俗2006年被列入青海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由村集体主办的形式传承至今,活动通过口传心授、以老带小流传至今,规模一年比一年盛大,成为当地一件民俗盛事。

  “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不断演绎而成,按阵法设计总城、城壕、胡同、内城、仪门等,由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绘画、书法、剪纸等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也在灯城中展示,集中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走进九曲黄河灯阵,说风俗、话传承,2月4日和5日晚上,西海都市报全媒体现场直播乐都区“九曲黄河灯俗”活动,两场直播吸引现场的数十万观众,广大网友纷纷互动留言。

  网友往事如烟说:“我在山东的一家公司上班,因今年单位值班,没能回老家过年,对赏灯、看社火留有一丝遗憾。西海都市报全媒体团队现场直播家乡的九曲黄河灯俗活动,整个现场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家乡充满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网友尘世流年说:“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但是我对家乡的情怀始终没有变,今天晚上通过观看西海都市报全媒体的直播,又一次感受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人在火中舞,龙在天上飞:熟悉的年味又回来了

  同样是在夜晚,2月6日,乐都区洪水镇下王家村人头攒动,一条火龙散发着漫天光彩,照亮了静谧夜空。

  “今天下班后,我们便从西宁出发,生怕错过‘火龙舞’的精彩一刻。”出生在乐都区,现在西宁上班的周先生听说今年有火龙舞,早早做出安排。

  乐都洪水“火龙舞”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地群众开展的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正月十四至十六举行。洪水“火龙舞”主要分布在双虎狼沟的下王家、马家营、李家豪和石岭子4个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参加的群众达3万多人。

  “洪水‘火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沿袭已有100多年了,火龙的长度一般为36尺,象征农历一年360天,龙身每3尺为1节,每3节为1大节,共12小节,表示农历一年中的12个月,扎小火龙时又在龙身上扎了4根绳,代表春夏秋冬。”通过镜头,主持人介绍火龙舞的制作和其中蕴含的深意。

  傍晚时分,随着传承人一声令下,两条金色长龙在喧天的锣鼓声和呐喊声中腾空而起,鞭炮声不绝于耳,数百名村民手持火把组成了一支长长的火龙队伍,向山上跑去。这期间,烟花燃起,绚烂多彩,与夜空下的“火焰长龙”交相辉映。

  当地群众认为,黑夜中点亮的火把和象征吉祥的火龙在村道中蜿蜒前进,既有浓浓的节日氛围,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看着镜头里热闹的场景,网友感叹:“熟悉的年味又回来了!”

  曾经现场看过火龙舞的网友牧马人向大家介绍“火龙舞”:“火龙舞”晚上进行,“人在火中舞,龙在天上飞”,气势恢宏,非常震撼。

  据乐都区民俗专家拉有清介绍,这些民俗活动在社会的发展中承载着人们向往和平盛世、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西海全媒体记者 吕锦武 李增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