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9课《古诗三首》课文笔记+故事讲解+练习题(附答案)

  您好!欢迎来到五年级(上+下)册1-4单元课文讲解+课文笔记+练习题(答案】专栏,一线教师带你梳理课文重难点,助你轻松学好语文。先点关注,再加入书架(专栏的特点:具有连续性),购买专栏,可以解锁全部内容。(随时无限次反复观看学习,学会为止,不受时间限制)。

  一、《从军行》

  (一)资料袋

  1、边塞诗:主要描写边塞中 风光,反映征战生活。在唐 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在 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 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2、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互动课堂

  说说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

  1.知诗人,解诗题。

  2.品诗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三)解诗题

  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

  

  (四)初读古诗

  1、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个“暗”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做了有力铺垫。

  战士们长期驻守在这荒凉、冷清的一座孤城里,举目无亲,孤苦伶仃,该多么思念家乡呀!

  

  黄沙百战穿金甲

  形象点出边塞 极言战事 金甲都磨穿了,形 战场的特征。 之频繁。 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 苦。以及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

  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没有消磨,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五)小结

  这两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六)课后作业

  1、背诵《从军行》。

  2、作为和平年代幸福的我们,你想对驻守边疆的战士们说些什么呢?试写下来。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自主预学

  1.课前搜搜作者陆游的资料和写作背景。

  2.熟读古诗并能背诵,自学生字和新词。思考课后思考题。

  3.回顾背诵古诗:《从军行》理解诗意并说说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资料袋

  1、陆游的资料: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写作背景: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68岁,罢归故里已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时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三)自主展学

  1、观看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

  2、身为中国人,你感到?

  民族自豪感

  3、古诗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品析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将晓:天将要亮了。

  诗题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3、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意思。

  (1)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2)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3)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4)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5)遗民:指在全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6)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7)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8)南望:远眺南方。

  (9)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4、用自己话说说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

  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5、同学们,现在你知道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为什么睡不着了吧!他在想什么呢?

  河山、遗民

  6、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1)诗人笔下的黄河、华山是怎样的呢?

  (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

  (2)这样写诗人是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夸张)

  (3)读一读,读出心中的赞美和黄河和华山的气势。

  奔腾不息的黄河,巍峨高耸的华山,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7、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背景:公元1126年,当时陆游只有2岁,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山河沦陷,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权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社会极度黑暗。陆游2岁时,奔腾的黄河,巍峨的华山……大片的中原领土沦陷敌手,陆游68岁时写下了这首诗。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伤痛)

  (五)、自主练学

  1.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体会: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六)、自主拓学

  《剑南诗稿》是南宋陆游创作的诗词集,共八十五卷。该书收录诗词九千三百四十四首,作者生当金兵入侵之时,中年到过南郑前线,所以抗金与收复失地是诗集中的主旋律。为纪念在川、陕的军旅生活,作者把该诗集命名为《剑南诗稿》。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3%举报/反馈